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协调推进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3日06:16 光明网-光明日报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干事创业,为实现发展速度与质量、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三个同步推进、和谐发展,我们围绕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小康富民,从基层抓起,作出了以家庭为单元、以村庄为单位,创建小康村、建设新农村的决策。在工作中,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施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秀美农村三大工程,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必须将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综合施治,使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为此,我们按照“三个文明”一起抓的要求,提出并实施了以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秀美农村为主要内容的“三大工程”。

  一是实施发展现代农业工程。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创建小康村、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支撑和动力之源。2003年小康村创建之初,我们就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首要任务来抓,逐村逐户帮助群众选产业、定路子、上项目。一方面,按照经营企业化、生产集约化、产品标准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村经合组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引导农民走市场化的路子,在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标准农业中增收入、谋致富。另一方面,按照“市场拉动产业、产业支撑发展”的要求,积极鼓励农民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培植特色传统产业,促其向工厂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不断增加农民群众的非农收入。目前,全县80%以上的村庄确立了经济发展主导产业,三年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

  二是实施培育新型农民工程。农民是创建小康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陈旧的思想观念、落后的生活习俗严重制约着小康村创建的开展,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此,我们坚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小康村创建的基础工程来抓,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方面,坚持把教育干部放在首位。各级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其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直接影响着群众。但多年来,在干部管理上特别是在对农村干部管理上存在着重使用、轻教育的现象,致使许多农村干部知识老化、观念陈旧,难以适应农村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为此,三年来我们始终把教育干部放在培育新型农民的首要位置,利用县、乡党校分期分批对县、乡、村三级干部进行了系统性、规范化培训,让广大干部成为创建小康村、建设新农村的明白人和讲文明、树新风的先行者。同时,围绕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我们还先后开展了“整顿思想、整顿作风、整顿纪律,提高境界、提高标准、提高效率”“三整顿、三提高”活动,“看发展、比贡献”活动和“大学习、大参观、大讨论”活动,促使各级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增强群众观念。另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农民。我们通过连续两年组织农民南下温州参观学习、邀请百名浙商访平原等一系列活动,让农民改变陈旧观念、接受思想洗礼。同时,在全县大力实施了“农民培训工程”,由小康工委牵头,农业、畜牧、蔬菜等职能部门负责,每年免费培训5万农民,用三年时间将全县农村劳动力培训一遍,让每家每户掌握1—2项致富技术;深入开展了“送文明新风进千家万户”、“六下乡”、“评选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引导群众倡树文明风尚、摒弃陈规陋习。通过大规模培训,农民群众讲文明、学科技、树新风、改陋习、谋致富成为自觉行动,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

  三是实施建设秀美农村工程。良好的村容村貌代表着一个村庄的整体形象,反映了一个村庄群众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创建小康村之初,我们就把改善村居环境作为突破口。一方面,强化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另一方面,全面整治村容村貌。我们突出抓了“四通”(村村通油路、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电话)、“四化”(街院净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街道亮化)、“三清”(清理三大堆、清理残墙断院、清理空闲宅基)、“两改”(改厕、改圈)和“三分离”(生活区与畜牧养殖区、民营小区分离),建立了农村卫生长效机制,并结合改厕、改圈,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目前,40个示范村改厕率达到了100%,沼气普及率达到20%。同时,以打造“绿色小康”为着力点,实施了绿色通道、农田林网、围村林建设等五大工程,三年植树5000多万株,林木覆盖率达到31.5%,实现了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工业反哺农业,推进城镇化进程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举措。三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战略,走实工农互动、城乡互动的统筹发展之路。

  在加快工业发展上,我们坚持以培植“三个一批”为重点,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三年来,先后开工建设了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99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41个;累计完成工业投入120亿元,是建国50多年来的总和。全县限额以上企业已达130家,其中利税过2亿元的企业2家、过亿元的3家、过千万元的17家,德齐龙化工集团、照东方纸业集团双双进入全省重点企业行列。今年,德齐龙化工集团可实现合成氨、尿素生产能力“双百万吨”,成为全国同行业第一名。目前,全县化工生产能力达到了137万吨,造纸、酒水饮品、粮食深加工能力分别达到了100万吨,四大产业集群格局基本形成。同时,我们狠抓招商引资、民营经济两大“天字号”工程,扩张经济总量,增强后发优势,形成了以优势传统产业为支撑、新兴高科技产业竞相发展的局面。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了地方财政实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2003年以来,全县财政支农资金达到3.7亿元,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多人。今年,财政计划支农资金1.42亿元,较上年增长30%。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上,我们围绕城镇产业向农村拓展、城镇初加工环节向农村扩散、城镇文明向农村辐射,进一步加大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三年来,先后投资7亿多元对县城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城区建设面积由8平方公里扩展到32平方公里。同时,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滚动发展”的原则,加快了以乡镇驻地改貌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城镇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拉动力明显增强。特别是在鼓励农民进城上,我们在子女上学、务工就业等各方面制订了优惠政策,消除了各种歧视性限制,并在县城建设了农民别墅区、农民新村等工程,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民进城过上比城里人还要好的生活,激发其二次创业、创大业的热情。三年来,已累计向县城和小城镇转移农民3万多人。计划用7—10年时间,使县城人口达到20万人,乡镇驻地人口达到15万人,农村居住人口15万人,形成城乡统筹、协调共进的新格局。

  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卫生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我们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公共资源、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和倾斜,让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更多地照耀农村、惠泽农民,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按照义务教育“以县为主,分级管理”的要求,县里重点抓好中学教育,启动实施了“初中进城”工程,计划用3—5年的时间,将全县初中全部集中到县城,解决乡镇师资缺乏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农村的孩子接受3—6年的优质教育和县城环境的熏陶,促其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的转变,为大规模转移农民奠定坚实的基础。先后投资1.4亿元,按万人规模扩建了县一中、新建了外国语学校,使县一中成为全省单体办学规模最大的规范化中学。目前,县城高中学生已达到1万多人,城区初中学生已达到1.2万人,实现了52%的初中学生进城就读。今年,可实现70%的初中生进城。乡镇重点抓好小学教育和农村幼儿园建设,各乡镇(街、区)都建设了一处高标准、规范化中心小学,并在人口集中的村庄建设了规范化幼儿园,让农村最好的房子是教室、最好的院落是学校,把农村学校建成现代文明的窗口。

  二是完善农村卫生体系。围绕让农民享受更加便宜、更加便利的医疗保障和服务,我们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先后投资9000多万元,建设了县医院新门诊楼、县疾病控制中心,更新了县医院的医疗设备。同时,按照省标准扩建了恩城镇、王凤楼镇、张华镇3处中心卫生院,并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为契机,进一步规范了农村医疗卫生市场,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卫生公共服务水平。

  三是配套农村基础设施。我们从群众最急需、最盼望的问题入手,重点实施了村村通油路、户户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等“四通”工程。三年来,全县新修农村公路1440多公里,876个村全部通上了柏油路,702个村庄硬化了街道,240个村庄通上了自来水,627个村庄通上了有线电视,78%的农户安上了电话。同时,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县、乡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清挖了骨干河道、配套了桥函闸设施,全县95%以上的地块用上了黄河水,4万多亩中低产田得到了改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作者为中共山东省平原县县委书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