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滴鱼血,排除水体毒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3日09:54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记者于飞

  【金陵晚报报道】 接到市民有关企业排污水的投诉,在环境执法中,都是采取理化监测的方法:执法人员先去现场采样,然后用仪器检验水中各理化指标有没污染超标。

  记者日前从省环保厅了解到,日前江苏在环境执法中进行了技术自主创新,一项很

有意思的生物监测方法运用成功,而这个“秘密武器”能让排污企业自觉处理污水。

  事因:排污引发纠纷

  有关人士向记者介绍:“某化工厂在实施项目易地改造过程中,废水未经过处理就排放到河流里,而这次排放,由于污染成分过高,导致周围居民鱼塘里的鱼出现大面积死亡,并且污水还威胁到下游饮用水源的安全。”

  接到投诉后,环境执法人员立即进行了抽样监测,并责令该企业停产整改。

  但是,在该化工企业进行了环保处理设施的改造后,问题并没有到此结束。下游居民对环保设施处理后排放的污水仍然心有余悸,担心其中依然存在残留的毒性,所以该企业环保设施的验收工作一直“悬而未决”,生产也未能恢复。

  怎样让类似企业的排污管理与监督更让老百姓放心?于是,一项新颖的生物监测方案着手实施。

  揭秘:一滴鱼血测毒性

  江苏省环境监测站的专家告诉记者,在南大专家的帮助下,他们采用生物监测方法,将企业排放处理过的废水首先进入生物监测塘,确保塘内生物无异常反应后再排放,这样就能使得废水中隐藏的毒性“表露无余”。

  据介绍,鱼类对水质变化很敏感,可以监测水中是否存在有损人体健康的潜在毒性。

  于是,监测人员购买了鲤鱼和鲫鱼,饲养在污水排放池中,这个池塘中的废水是经过多道设施处理的。在经过不同天数的饲养后,监测人员将鱼捞起,断尾取一滴血,再进行显微观察。

  在“微核实验”过程中,鱼出现的反应各不相同,通过观察,终于发现鱼的血液里不再有微核,并且生物监测池塘中的生物基本稳定,没有出现“三毒”物质,各项污染物浓度正常。而且这一“进展”,也跟同时进行的废水化学监测指标一致,证明废水已经处理得当,不会对下游的饮用水构成威胁。最后,公众消除了担忧,该化工企业的废水处理设施顺利通过验收。

  建议:有望全国推广

  记者获悉,江苏省环保厅的这一执法创新项目进行验收时,得到了一致好评,而这种试点的方法也可以应用在“重中之重”的水源地的保护上。同时,专家在向国家环保总局汇报时,也觉得这一方法值得推广。

  专家说,目前可以结合全国的环境大检查,在强化水厂内部环境美化时,分流水厂的水源水饲养试验、观赏两种鱼,保持水流动态平衡,并利用水厂内的自动摄像系统跟踪、记录鱼的活动。平时,及时通过鱼的反应,来进行水中遗传毒性的例行监测和“三致”风险评估,一旦发现鱼类异常活动,就采用理化监测方法快速精确地追踪污染源。这样的“互补方式”,就能进一步保证市民喝上放心的水。

  (编辑小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