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德育教育应更趋于“实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4日00:24 红网

  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的学子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重压导致有些毕业生心态失衡,校园中出现了畸形竞争、道德滑坡现象。日前,为争就业岗位,安徽一女大学生参与雇凶伤害同学,致使同学双腿残疾。而诸如“借”同学的实习成果争保研名额、对用人单位说同学的坏话、为了得奖学金篡改成绩单等等小伎俩的运用,更是司空见惯。(见6月3日《中国青年报》)

  高校女生的流行语是“学的好不如嫁的好”,而男生的口头禅是“千好万好不如有个好爸爸”。这些“歪理邪说”,具体在“靠人不如靠自己”的安徽女大学生身上,就成了雇凶伤害同学案件了。

  这样的案件是个极端,但它同样透露出值得警醒的信号。通常,我们对这个案件的反问是:她(雇凶伤害同学的女大学生)对自己相处不错的同学,都可以下这样的毒手,那她走上社会,对待工作中的竞争对手将会怎样?这样的反问是可怕的,她缺乏基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不知道什么该做,起码应该知道什么不该做。

  而进一步的反问是:既然畸形竞争、道德滑坡现象是普遍现象,那德育教育何在?如果连学生基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都不能培养,它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笔者是名即将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以笔者的切身观察和体验,越是低年级学生,他们隐藏的功利思想越严重。这当然与国内高校目前的群体烦躁心理、潜滋暗长的弄虚作假风气在高校中已日趋明朗化有关。但笔者认为,仅仅将出现此现象的原因,简单的归结在“道德”、“素质”的层面,是绝对的“懒汉式”思维,因为这已成为群体性行为。当教师都不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加上诚信标签时,学生的情况可想而知。他们进入社会时遇到“潜规则”碰壁、产生愤怒也是难免。

  与群体浮躁心理对应的,是现在学生们正当“破坏”意识的日益萎缩。众所周知,一旦人成为某种非正当规则(比如潜规则)既得利益的受害者时,诅咒和心理上的“深恶痛绝”是常用的方式,行为上的积极反抗也很常见;而现在更多的大学生试图去平息愤怒的方法,不是想着去怎样摈弃和革除这些规则,他们仅仅、只是想到的,是用怎样的方法,完成自己受害者向受益者“角色”的转变,堂皇的加入受益者队列当中,通过责难他人和炫耀自己的双重“肯定自己”中获取满足。

  以上分析表明,大学生对德育教育的需要更趋向实用性。而我们现实中的德育教育呢?基本上还停留在“假、大、空”的口号化阶段。这样的德育教育的存在,基本上是形同虚设。诚如许多人所言,现今还试图用老套的德育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素质的做法,已经不再现实。因为那些德育对当今学生来说,已经是空洞的布道式说教和童话式思维。这一方面说明了学校德育的不健全和滞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学生思想教育的日趋复杂。他们在未进入社会前的、对“潜规则”和权利的顶礼膜拜,以及想投身其中的追求,这些隐藏的功利本身,其实是更可怕的功利。

  某种程度上讲,学校德育的成败与否,直接决定了整个教育的成功与失败。而现实中呢?我们对教育中扩招、就业等问题的关注程度,往往超越了对更深层的、诸如德育这样更本质东西的关注。教育体制中对思想教育有意无意的淡视和漠视,以及德育教育工作中急功近利思想的存在,致使德育教育方面问题频出。笔者认为,这一切都和德育与现实的脱节、教条化有关。

  德育教育应更趋于实用,当然不是德育的矮化或者变异,而是要更趋于实际。在实用的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往往比口号教学更有用,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他们在遇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也更知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能达到这样的水平,那么,德育教育距离成功,也许已经不是很遥远了。

稿源:红网 作者:李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