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教育精神何时才能复古?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4日00:24 红网

  考上了北京大学研究生的海南师大物理系应届毕业生廖英豪和廖洪广,因偿还不起学校的欠款,面临着无法毕业的危险。到北大读研,还要先交2.5万元的费用。就业还是深造,放弃还是继续“挣扎”,一时令他们无法取舍、选择……(《海南特区报》2006年6月1日)

  因为欠学费,廖英豪和廖洪广面临拿不到学士学位证书(抑或毕业证书)的危险;因为交不起北大规定的2.5万元的读研首付费用,他们有可能连“准北大研究生”的头衔也保

留不了多长时间。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实,对于全国众多供养大学学子的家庭而言,“不幸”往往惊人的相似:凑不齐学费。廖英豪和廖洪广,不过是两个最新的标本罢了。高考揭榜后,2006年度的廖英豪和廖洪广们,还不知有多少呢。

  也许,媒体的呼吁,能够解决廖英豪和廖洪广两名学子的毕业和读研问题。但是,能够受到媒体“宠爱”的贫困学子,所占的比例实在太小太小。即便一个千万富翁,帮得了一两个廖英豪和廖洪广,却无法从根本上让天下“学士”皆欢颜,甚至一个月内,将因此倾家荡产。

  学生读不起书,正在成为中国新的“社会特色”。大学的培养成本,有如国家级“绝密文件”,难以大白于天下。读大学、研究生的学费,早已超过一般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廖英豪和廖洪广们,成了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社会据说在不断进步,经济据说在跨越式发展,然而,学生念不起大学,似乎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看待这个“自相矛盾”的现实问题,如何化解之?

  我们的教育精神丢失了。不恢复传统的教育精神,单靠媒体每年的七八月间“荷戟独彷徨”,单靠贫困考生无助的泪水,恐怕无济于事。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教育商业化的浪潮已经在中国的台湾省蔓延。当时,台湾的一位经济学家和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就此有番对话:“知识成了货品,与我们原来的教育制度、教育精神不同。”“商业行为是主顾至上,学生是主顾,我们(教师)也是主顾,学校根本没有把我们主顾照拂好,才不是商业行为呢!是官僚作风。”

  现在,人们多数认为是教育商品化导致了知识商品拥有的“贫富不均”。“听”了两位前辈的谈话,才陡然发现,是我们的传统的教育精神被官僚主义给吞噬掉了,把它卖给了“商业化”,导致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被不同程度地剥夺了。

  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然而,如今有上进的年轻人,谁还能像夫子那样,教育他们“未尝无悔”?民间有“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说法,那是讽刺古代的官衙的。没想到,这句话可以被改写成“现在高校朝南开,有学无钱莫进来”。这符合中国传统的教育精神吗?

  解决贫困生读书难的问题,需要改革现行的高教制度。改革高教制度,则需从复古传统教育精神入手。而复古中国的教育精神,必须从官僚主义办学理念开刀!

稿源:红网 作者:刘海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