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百年巨变人民广场的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4日00:50 大连晚报

  每天清晨,人民广场,在庄严神圣的升旗台处,五星红旗伴着朝霞冉冉升起。车来人往穿行于这里,蓝天、白云、绿草,展翅飞翔的白鸽、英姿飒爽的女警,如今的人民广场成了大连城市中一处如诗如画的美妙景点。

  然而,几十年前,这里的地面是光秃秃的黄土地,马路上跑的是咣当作响的电车,周围遍布的是乱七八糟的小房……现在,许多熟悉大连历史的老人们在这里欣赏、休闲、娱
乐的同时,也会偶尔回忆起这里往昔的画面……

  百年巨变人民广场的记忆

  文/本报记者马蓉师晓微

  广场上曾跑过有轨电车

  “记得当年广场上跑的是有轨电车。”居住在五四社区的几位老人纷纷向记者讲述着广场当年的故事,虽然当时铺设的有轨电车路轨如今早已无影无踪,可电车那咣当作响的声音时不时还萦绕在从那时过来的老人们的耳边。

  上世纪初,今日的人民广场一带曾是一处岩石遍布、寸草不生的荒坡土岭。在这处荒土岗的南面(今日高尔基路一带)是日本统治当局辟造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高级职员的高档住宅区,而北面(今日新开路一带)则是中国居民简陋的住宅区和低档商贸区,当时的广场就是一道日本人与中国穷人居住的分水岭。上世纪20年代,随着四周各种建筑陆续崛起,这一荒土岗便自然成了一块空旷的场地。1924年殖民统治时期,如今的人民广场有了最初的名字“长者广场”。

  1928年,在今天的大连市政府的门前、人民广场的中间地带,曾铺设过一条由解放广场通往中山广场的有轨电车路轨。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这条有轨电车路轨才被拆除。今年72岁的张老回忆说:“当年有轨电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现在15路车跑的路线基本上是当年其中一条有轨电车的线路,这条有轨电车穿梭于中山广场、现在的人民广场、解放广场三个广场之间。斯大林广场这一站是大站,在广场附近居住的人都要到这一站乘车,每天上下班时间在广场上等车的人特别多。”张老说。

  七扭八歪的小“趴趴”房

  上世纪30年代初,日本殖民者做着永久占据大连的美梦,日本统治当局将其统治中心由旅顺转移到大连,1937年6月,日本关东州厅由旅顺迁往这里,在“长者广场”北侧建起“关东州厅”办公楼(今日大连市政府所在地)。此间,在“长者广场”的西北面建起“关东厅地方法院”(今日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所在地),东北建起“关东州厅”特等刑事课办公楼(今日大连市公安局所在地)。当年的一处野草不生、一片荒凉的土坡岗,变成了日本统治大连的政治中心。总面积为12万平方米的“长者广场”完全成了殖民者的庭院。

  1945年大连解放,“长者广场”改名为“政府广场”。1949年为了纪念中苏友谊和大连解放,旅大市政府(关东公署)决定重新修建“政府广场”,将其改名为斯大林广场。1954年广场修建竣工,横贯东西和南北向的两条大街把广场划分成方格状,并且在广场南部修建苏军烈士纪念塔。75岁的赵老在广场附近居住已经近60年了。他回忆说:“当年刚修建的斯大林广场,除了市政府门前的中央大道和东西两侧的柏油马路外,只不过是一处黄土裸露的广阔空地,一刮起风来尘土飞扬,特别脏,眼睛都睁不开。别看那么大的广场很少有人去那里散步。再看广场周围的建筑,一些小“趴趴”房七扭八歪,十分难看。长春路

医院以前是个煤场,老百姓冬天到那里拉煤。如今广场周围几个有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青少年宫、六一幼儿园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才建起来的。”

  红旗招展开大会

  说起当年的斯大林广场,让这些老人回忆最多的就是在广场上进行的各种大型集会、游行活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毛主席逝世、“五一”、“十一”的庆典,说到动情之时,老人们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上世纪50年代以前,在广场上有一个纪念塔,因为十分简易,所以根本没有建观礼台。大型集会、活动都是临时在广场上搭台子。上世纪50年代后重新修建苏军烈士纪念塔时,在塔前建了一个观礼台,大型活动时,这个台子就作为主席台,市领导、外国来宾、劳模都会在上面就座,在塔的两边还会搭建两个小观礼台。

  1968年8月6日那天,斯大林广场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全市30万军民在这里举行庆祝旅大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旅大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后,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指示,10月12日,市革委会又在斯大林广场召开了欢送首批知识青年下乡插队落户大会。会后,有4.15万名知青从广场出发,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那天,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斯大林广场上黑压压一片站满了人。喇叭里传来了中共中央正在举行的追悼会的声音,每一个人对着毛主席的大幅照片深深地鞠躬,整个广场哭声一片。雨一直下着,人们就那样直直地低着头立在广场上近两个小时,浑身上下已经湿透了,成了落汤鸡,雨水不住的顺着发梢、袖口、衣襟、裤腿流淌。“那个年代别说下雨,就是下雹子,大家也都会去的。过后回到家,衣服都脱不下来了。”王老太太激动地说。此时,在一旁的赵老也已热泪盈眶。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每年的“五一”、“十一”都要在广场上搞大型的庆典活动,大批市民聚集在这里共同欢度节日。厂矿职工队伍、学生队伍……在广场上固定的方块内站好,手拿小彩旗、小红灯开始游行。当时上中学的赵女士说:“游行队伍最前面的是彩旗队伍,然后是乐队,再后面就是一个个方块队,有穿着工作服的大型企业的职工和学校的学生,扭秧歌、挑花篮、打腰鼓、舞龙耍狮这些节目紧跟其后,接二连三的在广场上上演。”

  广场是怎样绿起来的?广场是什么时候开始绿起来的?又是怎样变绿的?原园林规划局设计室的卢丹主任向记者讲述了那次对斯大林广场进行的大规模的绿化建设过程。

  “原来市政府门前是一片杨树林,横七竖八特别乱,改造时将杨树都拔掉了。”卢丹说。1980年,时任省长的任仲夷在国外看到好多国家在广场上栽草,他希望在大连也能建一个草坪广场。想法一提出,原园林规划局设计室主任卢丹和几个设计师昼夜加班设计出两套对斯大林广场改造的方案。一个是以铺砖为主,一个是以植草为主。“任省长最后决定还是以绿为主,于是一次对斯大林广场大规模的绿化建设开始了。”

  当时有200多个单位、1.6万人参加了义务劳动,将广场上的石头挖开,换上土,建成4个方形大草坪,总共栽植了3.4万平方米的野牛草,铺设花纹方砖5257平方米。“开始设计的4块方形大草坪中央没有花坛,时任市长的崔荣汉说,这样行人到对面去需要围着方形草坪绕一圈,很不方便。于是后来在每个方形草坪中间修建了花坛,铺设了横、竖、斜线的游览小路。草坪两侧又栽植了龙柏、银杏和雪松,安设了一定数量的路灯、座椅,形成了一个大型草坪广场。改造后的斯大林广场变得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更贴近于一个休闲、散步、娱乐的地方,广场上的老建筑也构筑了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亮点。”

  在这次大规模改造的基础上,上世纪90年代大连市政府对斯大林广场又进行了三次整修,而人民广场这个名字是在1994年命名的。

  如今广场上有冷地型早熟系列草坪、彩色波浪砖行人步道、大型的音乐喷泉、庄严神圣的升旗台;到了晚间也毫不逊色,18盏玉兰花彩灯、2座20米高杆塔灯和148盏草坪灯将整个广场照射得灯火通明。人民广场成了一个大连市民观赏、休闲、娱乐的胜地,是真正意义的人民的广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