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节日是花瓶而非饭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4日06:00 光明网
吴祚来

  我们的节日文化被赋予了过多的吃喝内容,传统节日都可能在大吃大喝中度过,这是短缺经济的遗迹,人们希望通过节日饱餐美食弥补平常生活中的不足。这种节日补偿心理一直绵延至今,把节日当“饭碗”,而不把节日当“花瓶”。

  《新京报》5月30日刊登的《端午节属于谁?》一文认为,我们已将端午节变成吃粽子的节日了。这一点确实是我们民间节日文化的重大缺憾。

  不仅仅是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也一样,吃喝是节日的重要内容,而有特色的群体文化活动却非常少见,我们没有通过传统节日来创造新的节日文化。一些地方为了安全起见,居然禁止一些节日文化活动,以避免公众节日大聚会带来安全隐患。

  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需要才会创造并接纳一个节日,中国的节日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与自然节律相吻合,与农业生活相匹配。我对上世纪70年代少儿时过端午节还记忆犹新,在4月份的时候,全家有一段时间是非常难熬的。4月底5月初收割麦子之后,家家户户不是包粽子,而是蒸麦粑,用荷叶包着蒸,香喷喷软软的,蒸一次全家可以吃上一个星期。上学时我们还会带些到学校与同学做交流,看谁家的麦粑最白最好吃。

  在这里,5月端午节是一个生活转折点,一个关“节”点,在生活困窘的时代我们在这时获得了自然的恩惠,有了一分狂喜,有了一分感恩,也有了一分热情与力量,这种情感、情绪与力量要通过一种方式表达、释放出来,于是有了划龙舟,有了赛秧歌,有了向河中掷粽子,这就是我们的节日形成的原由。一些地方将粽子抛入江河之中,更多的动机是为了敬江河之神,企盼风调雨顺。

  节日文化的成功传播是因为被更广泛的民众所需要,并在传播中不断赋予新的生活内容,它有“饭碗”的因素,但它的文化层面意义是“花瓶”,每个地方的人都会用它盛上不同的食品,也会插上不同的鲜花。中国民间节日文化的价值真正指向只有一个,就是生活本身,过节,就是过美好的生活,节日“代表”着我们美好美满的生活。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们的节日如何保护?节日是否可以通过保护而传承?我们的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一部分,目前我们的农业生态已不健全,农村主体在城市做工,他们在城市不知季节变化,节日对他们没有实际的意义,只有“日子”而无节日生态背景与节日氛围,更没有节日活动,城市人除了吃粽子,还会找一片河湖进行龙舟大赛吗?仅有龙舟大赛就等于有了端午节吗?

  传统节日已不仅仅是保护的问题,而是要复活并重新创造,我们要赋予传统节日文化以新的内容。因为节日是“日子”,我们要打扮我们的日子,节日是花瓶,我们要用今天的花来装点和丰富美好的老花瓶。如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只停留在保护概念上,是不是有些滞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