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为农业区域“变脸”探路——罗甸县板庚村新农村建设扫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4日08:23 贵州日报

  座座青山间的一处处大果园,一幢幢小洋楼,点缀着“三叠纪大贵州滩”上的罗甸县板庚村。

  那里的天很蓝,空气很清新,环境很优美,日益吸引世人的目光。

  在板庚村采访,深感这片土地洋溢着新农村建设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三位一体”———构建农民增收结构

  距罗甸县城北23公里的板庚村,有4个自然寨383户1665人,人均耕地0.78亩,与我省人均水准一样,是一个以石山为主、人多地少和布依族为主的村寨。

  借助贵阳至罗甸省道过境,不仅为村民们“洗脑”,也为剩余劳力提供了舞台。

  板庚村的劳务输出产业,与其它地方不同的是,村民除了外出常年务工,也不乏在门前打短工。

  据乡党委书记钟少兰介绍,2005年板庚村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300多人,人均月工资在800元以上。门前打短工的有100多人,或开砂石场,或在摊点搞服务,或在板庚市场里打零工,月收入不下600元。统计显示,板庚村每年的务工收入达460多万元,有216个家庭依靠打工实现脱贫致富。

  板庚人借助优越的交通和市场条件,没有放弃种养业。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选择发展本地特产的板栗、砂仁和蔬菜等产业。1995年以来,开发大片荒山种上以板栗、砂仁为主的经果林面积达725亩。

  远眺南面一座座山丘,郁郁葱葱的经果林层层叠叠,一派丰收景象。正在板栗基地除草的村民王斌告诉记者,他家去年的板栗产量3400多公斤,砂仁产量4500多公斤,收入2万元,像他一样的村民有80多户。

  板庚人依靠丰富的水源和大片的农田种上早菜,今年早菜面积达300多亩,预计菜农人均收入达2600元以上。

  利用靠近板庚市场的优势,村民们发展生猪养殖,大户曾先进养殖生猪60头,去年毛收入80余万元。全村户均养殖生猪2头以上,今年生猪预计出栏710头,畜牧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20%。

  劳务输出、种植、养殖业“三位一体”,使板庚农民收入逐年攀升。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60元,而达到2500元以上的占30%。

  去年,北面的石山区被列为国家石漠化治理试点以来,除完成造林面积外,还种植花椒、枇杷、石榴601亩,成为板庚村收入的后续产业。

  罗甸县委副书记、县长彭贤伦认为,新农村建设要解决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如何“变脸”问题,办法一个是劳务输出,一个是农民兼业。完全的劳动力转移是不可能的,而完全依靠农业的人群只能是土地的“奴隶”。板庚村不断地更新换代农产品结构,收入不会断档,保证农民收入逐年增加,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村镇聚集效应——第三产业“以商促农”

  巴叶坨组是板庚“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小组,1999年投入21万元把无电缺水的14户48人搬到贵阳至罗甸公路边后,水电路一应俱全,有的村民经商,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到原住地种包谷来喂猪,彻底告别了贫困。

  特殊的地理环境,板庚村以其较大的兼容性吸纳外来人。接纳安置龙滩水电站移民64户258人,建起了“移民新村”。

  在移民新村,有4户人家开起了门市部,韦明勇、韦明杰等移民搞起了农副产品生意,韦明雄等移民还购买货车跑运输,移民的新风貌显现出来。

  巴叶坨新村、移民新村与板庚大街连成一体,产生了强烈的“村镇效应”,实现了“以商促农”,古老的板庚市场正演绎着乡村大市场的现代物流汇聚的场面。

  据介绍,板庚人在门前大街上开设的门市部达88家,从业人员116人。零售各种商品价值160多万元,各种百货、家电、农资、餐饮、旅店等一应俱全,场天人流量达3600多人,第三产业成了板庚村收入的重要来源。

  彭贤伦告诉记者:“抓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集聚效应,就是要让农民离开农业这个食品生产车间,最接近的办法就是走出来经商或兼业,这又是一条出路。”

  市场让板庚人盘活了做生意的脑筋。每到农副产品上市时节,从田里“变身”的村民们总是在路口守候场外的村民。“罗化种辣子,板庚修房子”,正是“村镇效应”使板庚人大踏步奔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上。

  据统计,全村80%的农户有座机电话,移动电话122部,家家有彩电,有大小货运、家庭用的微型车达16辆,摩托车38辆,小城镇面积从0.3平方公里扩大到0.5平方公里。

  生态文化椽笔——为新农村画卷添彩

  大贵州滩又称板庚滩,它的神秘不仅在为地质专家提供研究的理想王国,还在于滩上涌出的两股清泉,让居民们珍爱“风景这边独好”的旖旎美景。

  为了滩上的莲花河源头的水更清,板庚人不养耕牛。源头的葫芦寨116户居民都修建了沼气池,硬化了5.5公里的串户水泥路。村里原发展的600多只黑山羊,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处理掉,从而保住了生态。

  清扫门前、栽花种柳、装点厨房洗手间成了板庚人的自觉意识。村里自发搞的“乡村物业”使环境更加亮丽。一位负责城市建设的同志到板庚做客叹道,如果城里的人都像板庚人一样爱惜环境,我这个城建局长就好当了。

  板庚的花灯戏是当地人发明的,80岁的吴及文是戏班里年龄最长的成员,从他祖辈就唱起花灯戏,几百年来在延续。逢年过节,或在喜庆日子,花灯戏组都要献上一场精彩的表演。

  今年5月1日,罗甸相关部门到板庚启动新农村建设仪式时,59岁的村民袁才兰利用花灯等三个调子自编自演的布依族《歌唱新农村》表演,博得在场人喝彩。

  “板庚村拥有世界绝无仅有的板庚滩,有在滩上喷出的莲花河畔居住的布依人家,有便利的交通和坚实的农村社会经济基础,要把这里的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高位对接。”彭贤伦说,目前罗甸就是按照规划高起点地进入角色。

  钟少兰告诉记者,在我省申报的“大贵州滩国家地质公园”项目批准前,在进一步夯实收入基础之上,以板庚人种花爱花的癖好建好“三角梅一条街”;以板庚人热爱对联的传统打造“对联一条街”,收集整理游客诗词歌赋,装点“布依民俗文化长廊”;做好开发容1000多人的观音洞前期工作;修复贵州南下广西的古驿道等等。还要推出“农家饭”,诚迎各方贵客。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高位对接创造条件。

  5月1日,板庚村委与县武装部、教育局、建设局等单位签订了各项工作任务书,标志着新农村建设在这里掀开了新的一页。作者:王世昌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