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作家笔下的英德——英德文学笔会作品专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4日09:18 南方日报

  编者按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这一名句,恐怕已经成为参加英德文学笔会的作家们最真实的内心写照——在今年5月18日至21日由英德市委市政府、南方日报文体新闻中心共同主办的英德文学笔会期间,作家们在蒙蒙的细雨中领略了雄奇峻秀的英德山水、赏玩了瘦皱漏透的英石、品味了美艳醇香的英德红茶之后,不由得醉了。古往今来

,众多骚人墨客曾经涉足英德,留下了无数瑰丽的诗篇,他们是苏东坡、杨万里、米芾、周夔……深厚的文化积淀使英德人在发展他们的旅游产业、英石产业和茶叶产业时有了更多的底气,也使作家们在俯仰山水之间、赏石品茶之际有了更多的感慨。于是,就有了这个“英德文学笔会作品专版”。常言道:“一花一世界,一石一奇观”,文人雅集,共写一地,笔下的气象风采各各不同。或许,你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知音。

  英德三看

  王必胜

  粤北有佳地,英德不虚名。初夏在英德,三日盘桓,看山、看水、看石,赏这“英德三宝”,甚觉其“英名”不虚。

  英德水丰,有三江汇流于此。北江源远流长,穿城而过,与翁江、连江,臂膀相连,形成丰富的水资源。英德人有幸,大自然留下了幽深迷离达千余米的仙桥暗河两处,中间与5公里的地上明河相接。坐船而行,在明河上看乡野风光,也可在暗河中赏钟乳石。英德这水,大者有三江逶迤延绵,小者有长湖精细如镜;泽被万物,遂成为刚刚兴起的旅游胜景。也许是这南国丘陵之地,水气易为储蓄之故,那天,我们在英德西部峰林景观上流连,山峦迷蒙,雨水沾衣,观远山,游近水,更见南国湿爽之气,仿佛伸手可掬。

  因造物主恩赐,英德西部之山峰,多惟妙惟肖的形貌,有的如猛兽匍匐,有的如巨轮出海,有的似皇冠戴顶,也有的似伟人静卧。其不在高却有形,虽众多则排列有序,形成著名的英西峰林走廊。身入其间,方见这走廊之壮观,在绵亘20多公里的风光带上,有大大小小的逾千座山峰,田园阡陌,炊烟生发,一派恬然山乡景象。这些喀斯特地貌的山,多是石灰质的结构,山中有溶洞。市区不远处的宝晶宫,是岭南溶洞的翘楚。洞内四层相叠,如入高楼大宅。其“大厅”宽敞,高达50米,倒挂着千奇百怪的钟乳石,如迷宫仙境,而底部的一方水面,平如妆镜,映出倒影,让人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有山,有水,仁者、智者均可得到满足,然,英德最为突出之宝物,要数大自然恩赐的奇妙之物“英石”。在英德城入口,两旁的行道树中夹有或高或低的石头,有铁灰色,有青灰水泥色,形状多是竖立如仪,仿佛迎宾的石人。早在宋代英石就成为贡品,到了清代更成为与太湖石、灵壁石、黄腊石齐名的全国四大园林名石。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为古英德含洸县令,总结为“皱、瘦、透、漏”特点,至今为人们引用。近年来,英德人把石头作为支柱产业,开设了不少英石市场。我们在望埠村一带英石长廊,见到了即将送往北京奥运公园的一块五羊模型的巨石。看去头羊昂首,形神俱佳,高达2米多,数吨重,为近年来的佳品。

  从宋代开始,文人雅士与英石结缘,苏东坡、杨万里、米芾等曾在这里行脚,并留有诗文赞颂英石。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们弘扬英石文化奠定了基石。市场经济大潮更激发了人们商品意识,英德人打石头牌,张扬英石文化,让这古老的自然之宝,焕发生机。仅在公路沿线,就有30公里长的奇石长廊,数十个规模不等的石场,连缀成一个露天的石头博物馆,置身其间,你懂得了英石文化的阔大丰厚和万千气象。

  英德地处发达的岭南后院,相对来说,英德的发展还只是起步,可是,他们提出的活力英德、和谐英德,以至打特色文化、绿色旅游之牌,恰是把住了区域经济向前发展的命脉。从那些不搞铺张奢华的城市建设来看,从那个全省最大的安居工程来看,也从他们以提倡环保与尊重自然、拉动经济引擎的思路来看,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其前景是无限量的。我们深深地祝福。

  王必胜,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蒲坑老茶里的山山水水

  汤世杰

  时代太新太快,世情太硬太冷,早知老山水老镇子老宅院如今都风流得生猛,哪晓得几个不起眼的蒲坑老茶,也会叫我再次惊艳?短短几天的英德之行,几乎天天惊艳:赏玩中国四大名石之一“英石”绝佳绝妙的瘦、透、漏、皱,惊艳;穿行仙桥地下河如画如梦的幽碧简静,惊艳;体味碧落洞摩崖石刻上苏东坡诗句里浓浓的人世沧桑,惊艳;品尝着英红茶的馥郁擂茶粥的淡爽,惊艳;漫步在宝晶宫那虽名字俗艳却秀美其中的溶洞奇观,还是惊艳;倘佯于英西峰林那片绵密的疏朗隽永的鲜活之中,阵阵诗性的软风细雨,生生把那片粤北山水妆点成峻美的玲珑奇崛的秀润,依然让人止不住地惊艳——英德山水几无一处不好,倒苦于找不到一种感觉,能把英德山水的妙处一网打尽。

  那天乘船去“洞天仙境”,正细雨淋漓。船家一声“坐好了”,将两把老橹轻轻斜斜地荡开,欸乃一声中,山山水水顿时都绿了,要多养眼有多养眼。小船穿过逼窄的山门,天穹般的洞顶突然开敞,露出一狭长且尾部带一圆点的缝隙,天光尽泄。心于是猛地一跳,跳成了头上那个世上最大的惊叹号。往里走,山村有温润如手臂的炊烟揽你入怀,地头有情思缠绵的豆架撩你思绪,沿路有乡音浓郁的货摊小贩留你脚步,天地间更有透明的宁静开敞你胸怀,好不恬适!回来弃船登岸,正想跟那片山水道别,有人从后面赶上来,将几个扁扁圆圆的东西塞到我手中。以为是什么工艺品,诗人华海道:几个“蒲坑老茶”,带回去作个纪念吧。

  蒲坑老茶作团状,拳头般大,颜色是普普通通的灰褐浅青,看不透的倒是它满身的风迹雨痕。问这茶怎么做的?说先拿个柚子一剖两半,除去果肉以柚皮做成外壳,装满粤北的鲜茶后上下合拢,再以细麻线密密缝好,一个蒲坑老茶便告做成。做成后吊挂在农家屋檐下风干,少则三五年,多则上十年;平时也不饮用,到紧要时才派上用场——遇孩童肠胃失调心火苦浊,煮一碗老茶喝了,顿时满颊醇厚的清幽,满心清雅的茶韵,乏病顿消,乃茶之佳品。我在茶的故乡云南多年,什么茶没见过?可凭外表哪认得出那竟是茶?

  想那英德山水正如老茶,无论溶岩、峰岭,奇石、红茶,还是世情、习俗,样样都老得雅致。挂在农家屋檐下的蒲坑老茶,吸纳的岂止柚皮的清香,更是英德山水的灵气。不是么?曾以“花石纲”之名送进皇宫的英石是老的,不经亿万年的挤压、风化与剥蚀,哪来那一身瘦透漏皱的精灵之气?仙桥地下河的石桥、石壁、竹影、土岸是老的,要不那短短一段水路,怎么就让人如走过了万水千山?宝晶宫那些由钟乳石造就的“宫殿”“长廊”、“田陌”倒影、“龙骨”巨柱是老的,总让人疑心是先贤老祖经了亿万年的打造,才留下那样的绝妙天工。听说考古时洞中曾找到过旧石器遗物,而我面对古河故岸边的累累卵石,心思便风一般地飞回到数万年前人类童年的稚拙与艰辛。

  一路玄想,更觉蒲坑老茶里装的不惟英德山水,更是时光。生活并非越新越好,品尝古老与传统或可为现代人的生命增添底蕴。老茶正可让我们在最寻常的日子里,感知时光世事的悠远。正在变新的英德有了那片老山老水,活脱一枚巨大的蒲坑老茶。带回它,便带回了整个英德山水。

  真舍不得打开那些蒲坑老茶贸然饮用。为抵挡满世界不时袭来的清浮与俗艳,我只偶尔拿一枚凑到眼前,品品它古雅的面容,吸吸它悠远的醇香便已足够……

  汤世杰,云南省作协副主席。

  三进英德

  张梅

  第一次到英德,是1976年,也就是30年前。那时是随篮球队去英德打比赛,十几岁的小孩,生龙活虎,一脑门想的都是比赛,不会看风景,不懂美食,更不懂有英石之传奇。19年后的1995年,导演孙周约我到英德的白沙镇和岩背镇做采访,想做一个农村女教师的题材,在白沙和岩背都住了几天。当时是和广东省共青团希望工程的人下去的,当时我还捐助了岩背镇一个小女孩的小学五年的读书费用。那个女孩子后来都有来信给我。之后就断了联系。想想现在这个女孩子肯定已经很大了。我还记得她的模样,有一双黑亮的眼睛。

  这次到英德,是第三次了,住在美丽的海螺大酒店。从酒店客房的窗户往外看,可以看到清澈的北江围绕着英德市的风景。与第一二次到英德相比,光是住的地方已经是天壤之别了。英德的宝晶宫,早已是久闻其名,但却一直没有去过。因为之前去的洞太多了。可这次到宝晶宫,之前先去碧落洞,再从碧落洞一直沿着小路走过去。那是一段非常怡人的小路,青山绿水,曲径通幽,有世外桃源的感觉。这一段路就像交响曲之前的一段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前奏,让你在鸟语花香的熏陶下带着微醉的感觉进入主题。真是太美妙了。在前奏曲的伴奏下,我们进入了宝晶宫,一座偌大无比的迷宫,大自然的杰作,各种各样的钟乳石像是古时候的编钟排着队对我们敲响了具有无限想象力的乐曲,我们行走在钟乳石的迷宫中,走在大自然的迷宫中,每个人都发出了赞叹的声音。这些神奇的石头,每100年才长一厘米,那么在我们面前的巨大的钟乳石,她们到底听到了多少赞叹的声音呢?

  到处都是美丽的石头。大的小的方的圆的尖的钝的。整个英德仿佛置身在一个巨大的盆景中。从英西走廊进入英德,人马上溶入一幅具大的山水画之中。30年前,我随着球队坐着公共汽车进入这条走廊,那两边美丽的风景到现在还记忆犹新。30年过去,人已经老了,但风景还是依然如旧。这次到英德,我们还学会了欣赏英石,一种颇有艺术风格的石头,以黑为美,以瘦为美,以丑为美。在英西峰林走廊的村庄里,随时可以见到村民的房前摆着一块块黑色的石头。

  于是所有人在刚刚进入英德的时候都是轻的,而离开时都是沉甸甸的。因为他们的心里和行囊里都装着美丽而沉重的石头。爱石头的人都要到这里。这块地方仿佛就是为石头而生的,那些石灰岩山,那些经年流淌的河流,因为只有经过它们的洗刷,石头才会有灵气。连我们这些原来不懂石头的人也爱上石头了。那些红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圆的扁的方的有灵气的有神韵的有故事的有传说的石头。于是谁说物是人非事事休呢?不要悲观。你看我的三次英德之行,每次都有每次的收获,而且一次比一次大。

  张梅,广州市作协副主席。

  和解生茶

  刘醒龙

  我原是带着一种很不好的心情到达英德的。这种不好源于途经广州的那个短暂时刻,因大意在某酒店中被骗了一把。在广州积下的一腔郁闷,又如何能在抵达英德的两小时不到之车程中烟消云散哩!从餐前的黄昏,到餐后的夜晚,当地新认识的几位,动不动就将话题转到“英红九号”上,说是大约是清王朝紧闭的边关被洋人的坚船利炮撞开之前,英德红茶就被运到欧洲大陆,成为上流社会不可或缺的奢侈。还说当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初访中国时,通过外交照会,明确指定“英红九号”为惟一茶饮。对故土风情的痴迷,肯定是每个人终生化解不了的心结。

  早上起来,天气异常凉爽,其舒适竟然胜过往北千里的长江之滨,昨日的不快正在成为这辈子值得自嘲的回忆。当新来的几位相关科局主官,再次轮番累数他们的“英红九号”,我在心里却充满和解之意地轻轻地笑了,并脱口嘟哝一句:老九不能走。

  出了酒店,一路上俨如专门访茶。特别是那位来自广州的女记者,每到一地,都要站在一种名为荔枝红的茶叶面前,急切切地想买一些,又怕途中拖累,犹犹豫豫的样子,被那真如荔枝一样红透的茶叶所反衬,仿佛有了一些其实并不存在的羞羞答答。

  车行半日,天气转热,随身带着的矿泉水虽然也能解渴,但与茶比起来就逊色多了。所以,当听说下一站去茶叶园喝茶时,那个让耳朵都听出老茧来的“英红九号”,立即使人凭空生出一丝清凉的期盼。

  “英红九号”说来就来。一个女孩子右手拎着一只大茶壶,左手拿着一只茶杯,当着面将那茶壶一倾,红艳艳的一线茶水,就将茶杯注满了。小小一杯,只消两口就干净了。再要一杯,再喝干净了,我才问:这就是“英红九号”?忙着待客的女孩顾不上答理,将手上的茶杯换成大号的,盛了一种别样的东西,递过来,问我要不要擂茶粥。不容我反问,一位当地人就在旁边连连叫好,还说他奶奶都90多岁了,这一生就没有断过一天擂茶粥,偶尔进了城,因为吃不上这东西,便匆匆忙忙往家里赶。从会做擂茶粥时起,他奶奶就一直延续那一成不变的方法,将制好的茶叶放进石磨中,加些清水细细地磨成汁,又将炒过的花生或者芝麻捣碎了,连同白米一起放入砂锅中,煮一煮就成了。主人边说我边吃,碗里空了后,还不好意思地又要了一碗,这才腾出嘴来说了一串好!做主人的这时才又提及“英红九号”,说是吃了擂茶粥,再喝茶,那才是真神仙滋味。如其所言,一口茶饮过,我忍不住脱口说道,难怪,你们喝茶前非要吃点擂茶粥,原来这东西是中药里面的药引,没有药引,这茶的味道就调不出来。原来英德茶天生是一种和解之物,必须是苦辣酸甜腻滑滞纳之后,以和解之心进入,才可以获得那种天赐美感。

  我敢肯定这茶在排除其它茶叶都会有的特征之后,剩下来与众不同的特殊,就在于它能给人以长久的滋润与和解。英德当地山不高,却因三江总汇而多水,所以不缺产好茶所必不可少的云雾。因为春茶已采过,夏茶采摘还没开始,寂静的茶林,就像一组无人咏叹情怀化解愁思舒缓郁积的诗歌。

  那一天,冒着大雨回到千里之外的家中,与深圳一位朋友在互联网上聊到自己刚从英德回来,她马上敲出一行字问我,有没有喝到英德茶?她没有很专业地提及英德茶的名字,我也相信当年的英国首相也未必晓得,英德红茶还会分成一至九号等等的不同。那种人所共知的相同点,一定就是英德红茶那独具特色的和解品性。

  刘醒龙,湖北省作协副主席。

  在水一方

  蒋子丹

  在英德,听了许多的话,都跟英石有关。英德人爱石头,小至案头袖中,大至庭前屋后,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得意,眉飞色舞之际,就把英西的山也当作巨型英石来炫耀。远来的访客,非得亲眼所见,才能体会到英德人的豪气确有出处。一座座奇峰秀岭,随意播撒在四野,疏疏密密,起起伏伏,真像被高手摆布出来的石头秀,叫人叹为观止。

  其实看南方的山,雨天最好,山被浸湿的时候,灵气会夹在水气里升腾,缠绕旅人的身心,让你的步履不知不觉就慢了。中国审美向来把山和水相提并论,哪个也少不得。要是没有水,那些玲珑天造的石山,到底还是会有些寂寞。然而英德虽有北江、连江、翁江三大水系穿境而过,自古轻舟棹桨,给这里添了许多迁客骚人的风流,山的奇秀终究占尽了风头。从容平静的水,仿佛只配作谦逊的向导,其使命是一次次带着人们深入山的幕后,再一次次用浪花于船舷左右为山鼓掌。

  着实委屈了水。

  当你坐着小木船顺水轻移,山的阻隔便因着水的勾连而消弭。从幽深的山洞探出头去,前方豁然开阔处,白云绿坳,另有春秋,会叫你产生时光倒流的错觉。迎面一个土墙青瓦的小村落,炊烟正举,大人和孩子,敦厚的牛和天真的狗,都各忙各的事,并不为下船的客人惊扰,就连村口摆小摊的老婆婆,也只用微笑的眼睛注视你,等你寻着香气去买她烘得又香又脆的大花生,好像怕低低一声吆喝打破了四下的恬静。真疑心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在眼前,洞中人物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守着几陇瓜几树果,过他们平心静气的日子。

  沿溪边小路走,看见牧童拉了健硕的水牛,往葱郁的竹林里躲闪而去,会怦然心动。离水的出口不过十几公里的地方,就耸立着中国最大的现代化水泥厂轰然作响的平窑炉,控制台上的青年人,手执电脑鼠标一点便操控了庞大机器的运行。等到这少年长大成人,会跟他的长辈一样,在这世外桃源过与世无争的生活,还是会去洞外边水那方,融入眼下尚叫他膈膜的城市呢?一山一洞之隔,竟上演着桃花源人的前世今生,思绪起伏之下,免不了要对英德这地方富于张力而又并行不悖的生活啧啧称奇。

  山过于奇秀,水就相对平淡,这也是上苍的公平。不过,“活水穿城,水润英德”的规划,已经预告了好水的消息。五水连江,三十六桥,流水长街,千亩湿地……一篇关于水的文章,要在自古以山著称的土地上书写,足可见设计者的魄力和眼光。想象三年五载之后,英德的水将要在这座山城尽情施展魅力,英德人将因水而有福了。

  蒋子丹,海南省作协主席。

  好大一块石

  潘凯雄

  英德,固然得天地之造化,置身于山灵水秀之间,为一方修身养性之圣土,然更因盛产奇石而得名,使得这座地处五岭之南的小城声名远扬。

  英德奇石,俗称英石。早在宋朝,它就被列为贡品;到了清代,英石更是与太湖石、灵壁石、黄蜡石齐名,统称中华四大园林名石。“问君何事眉头皱,独立不嫌形影瘦。非玉非金音韵清,不雕不刻胸怀透。甘心埋没苦终身,盛世搜罗谁肯漏。幸得硅硅磨不磷,于今颖脱出诸袖。”清人陈洪范的这首七律不仅道出了诗人对英石的赞美之情,而且将宋代米芾归纳的英石“皱、瘦、漏、透”这四大特征惟妙惟肖地嵌于其中。

  不过,英石名声虽大,却颇有几分深藏闺中人不识的滋味。在识得英石之前,我想自己肯定在大江南北的名胜园林中与之谋过面,或许也曾经为它的或雄奇、或玲珑而赞叹,然而却就是呼不出它的尊姓大名。新近有幸到英德一游,不仅近距离地目睹了英石的“芳容”,更对滋养它的这方热土平添几分敬意。

  英石堪称英德的标志。通过主人的娓娓道来,你不仅对英石的历史与特点有了概括的了解,更感性地触摸了那一方方、一块块富有灵性的奇石。黑白青绿诸色中,有的大如小山,有的微如拳指;至于那一个“奇”字,你自然会想到“雄奇险峻、嶙峋陡峭、玲珑宛转、峰峦层叠……”一类的形容与比附,然而,你更会感到文字与语言在这种大自然巧夺天工面前的贫乏与无能。每一块英石就是一具活生生的生命之躯,每一块英石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智慧之灵。

  英石之乡,远非英石二字就能穷尽!当我意犹未尽地向它道别时,一个念头蓦然进入脑海:岂止英石,整个英德又何尝不是好大一块奇石!无论是城北的仙桥地下河还是城南的碧落洞、宝晶宫,更有那英西峰林,莫不与奇石秀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单说穿天岩便是世间一奇:小船犁着碧绿的溪水缓缓驰入岩洞,四周岩石窈窕突兀、钟乳遍垂,奇石间不时泛出点点绿色,有植物悬于石中;再往前行,眼前为之豁然一亮,原来山顶洞穿,苍天开眼——一大一小、一竖一点,俨然一巨大叹号横卧洞上。

  问天上叹号,所叹何事?是叹大自然的造化还是叹英德人的勤劳,或许是两者兼得。在英德,安徽海螺集团与台湾水泥集团在英德分别投巨资打造的水泥基地隔街相望,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干法旋窑水泥生产基地——英德正在由传统的农业自然经济向着现代工业经济转型;至于那山间路旁的一块块英石也似乎在频频地向路人颔首:它正在由过去达官贵人的玩物进入到寻常百姓的生活。

  英德,好大一块石!

  潘凯雄,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

  英石之美

  魏微

  2006年初夏时节,我们一行人来到英石的故乡英德市采风。短短几天,英德的秀丽风光、风土人情,以及它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城市建设,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其中最叫我难忘的还是著名的英石。

  英石,又叫英德石,是经自然力长期作用而形成的石灰石,它玲珑剔透,雄奇突兀,有“瘦、皱、漏、透”等特点,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英石就其质地而言,可分为阳石和阴石。“阳石”裸露地面,因长期风化,质地坚硬,色泽青苍,形体瘦削,表面多折皱,适宜作假山和盆景。“阴石”则是深埋地下,风化不足,质地松润,色泽青黛,有些间有白纹,形体漏透,造型雄奇,适宜独立成景。

  其实,英石的美主要在于它的怪异、自然、拙朴,未加一点人工雕刻的痕迹;苏东坡赞叹英石的“丑”,言外之意也是“以丑为美”,好比我们在闺阁里闻惯了脂粉香,突然来到乡野,扑鼻而来一阵泥土的芬芳,那真是叫人清爽愉悦的。

  英石形态怪异,各有其趣;拿它跟江南的名石比,我总觉得江南的名石过于圆润通透,有女子的纤巧气息;而英石则是奇削雄伟,有男子的倜傥之风。

  英石确实是倜傥的,我这里有一块小小的英石,高不足一尺,可是瘦,匀称,呈青黛色,外形有点像秦代的兵马俑,可兵马俑是人工所制,而造就英石的完全是大自然,这时候,你就会感慨自然的神力,怎么会“雕”出这等奇妙的物件来;你难免就会想到,大约天与地与人,可能真是相通的。

  所以我想,英石的这种“自然性”,应该更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太多的文明约束使得现代人想释放自己,回到一种拙朴的、本生自然的状态里,而英石正是这种状态的最恰当的表现。

  在英曲公路两旁,市政府特意设了一条长达30多公里的“丫”字形展销长廊,远远看过去,那是一条绮丽的长廊,这些大大小小的英石,均有它们自己的风骨,直可以入画,其实画也不及它们,它们笃定地站在那儿,那儿就是活生生的一片。

  魏微,广东省作协专业作家。

  德沁英州水为泥

  徐坤

  五月的英德,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我们一行来自天南海北的作家,怀着一腔好奇与喜悦,兴致勃勃走进英德。几天过去,艳阳下,细雨里,英德以它峭拔的英石、碧绿的茶园、雄伟的溶洞、迤俪的山峦……擒住了我们的视野,也润泽了我们的心。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却是藏龙卧虎于青翠山水之间那一尊大型现代化工业企业。

  未去海螺水泥厂参观之前,就对这家企业年产值55亿元的效益已有耳闻。赞叹的同时,也不禁心里产生疑问:工厂会不会破坏此地的生态资源?环保问题怎样解决?

  及至进了厂院,我们的诸种疑问立刻打消了。这里是全封闭式生产线,方圆几百里的厂区静不见人,庭院道路笔直,地面一尘不染,花圃里的绿地散发着夏天雨后草木葳蕤的香气。举目眺望,一根根粗大的运输管子像通天的大炮从远处延伸过来,铮亮的钢铁支架在空中密布交错直冲云霄,仿佛搭起一座座钢铁的登天之梯。站在这些通体透亮、闪闪发光的钢梁铁架下,我的那些噪声粉尘污染的记忆全都失效。这哪里是工厂,分明是一座钢铁花园。

  我们来到中心操控室。这里阒寂无声,一排俊男靓女穿着整齐洁净的淡蓝色工装怡然而坐,每人面对着一部电脑,液晶显示屏上跳动着复杂数字图表。如果不说,我们还真以为是股票交易所的一群红马甲呢!数字化时代的工厂管理,简直像变魔术一样。

  到了厂会议室,负责接待我们的副总经理张应中,微笑着一一解答了我们的疑问。英德遍布的石灰岩,给生产水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他们利用国际最先进的干法窑外分解粉磨技术和装备生产水泥,有效避免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各项指标完全符合环保标准。

  英名天下石满地,德沁英州水为泥。走出厂区,我们不由得心生感慨。英德人民正脚踏实地地向着现代化小康的目标奋进。

  徐坤,北京市作协专业作家。

  图:

  本版照片:作家们在英德采风。黄振生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