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记忆是一捧芳香的泥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4日09:18 南方日报

  记忆是一捧芳香的泥土

  ——评刘家科的散文集《乡村记忆》

  文/洪治纲

  我们或许不能断言童年生活将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方向,但是,它对一个人的精神秉赋乃至理想情怀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因如此,很多优秀的作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童年记忆作为重要的叙事资源或文化参照,以此来展示自身对于这个世界的感受和看法,传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理想。刘家科的散文集《乡村记忆》也不例外。它看似在叙写点点滴滴的童年往事,抒发种种难以割舍的乡村情怀,实则是通过这种文化记忆,传达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各种理解,展现自己的灵魂与乡土之间的深邃关系。

  我之所以有此感受,是因为《乡村记忆》里的文字始终浸润在一种亲切而又温暖的气息里。这种温暖,看起来有些感伤、怀旧甚至无奈,却呈现出鲜活的生活质感,洋溢着某种质朴的诗意的怀想。我想,这是作者的灵魂与乡土紧密交融的结果,体现出创作主体内心深处怀抱感恩的生存境界——那里既没有文化上的隔膜,也没有情感上的隔膜,所有的文字都是扎根式的表达,犹如心灵对乡村的絮语。所以读《乡村记忆》,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刘家科就站在村口的某棵大树或者某口古井边,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沧桑却不乏纯朴的岁月,带进了一个困顿却不乏温情的世界。这种渗透着全部情感和心智的写作,无疑是一种有生命的写作,是一种关怀式的写作,就像作者在《跋》里所言:“我写我自己的生活,是百姓现实生活海洋里的一滴水,是我作为真实的平民百姓一分子的生活。”

  任何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一种历史的存在,也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在《乡村记忆》里,刘家科不断强调个人的成长记忆,从各种独特的风俗民情中展示乡村百姓的生存伦理,从各种极具个性的人物身上凸现乡村生命的鲜活魅力,从各种童年游戏中玩味贫乏岁月里的自由和激情……但同时,这些散发着泥土般芬芳的文字,又明显地穿越了作者单纯的个人情怀,成为“我们”的共同记忆,成为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走进我们每一个人灵魂中的文化记忆。这种立足于个人而又超越个人的写作姿态,与其说是一种表达的策略,还不如说是一种创作主体的胸怀和境界——事实上,刘家科完全可以通过隐秘的个人经历来展示民间生存的“异数”,也完全可以通过“格格不入”的猎奇来讲述一个充满玄秘的乡土社会,但他却坚持将个人趣味彻底地沉入民间之中,让自己消失在那个年月里,并在某种集体记忆中折射出我们对世俗生存的共同怀想。

  更重要的是,《乡村记忆》还始终喷薄着作者的真诚之心,甚至是赤子之心。刘家科一点也不掩饰对过去岁月的一些尴尬,更不刻意美化或丑化那些乡村里的凡人俗事,像《骂街》、《看青》、《闹洞房》、《打赌》等文章,都很传神地将过去乡村里的庸常事情,饶有兴味地写出来,令人不由自主地也将自己回忆的触须伸到那种相类似的经验中去。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写的一系列小人物:大懒、无名氏、老根,以及那几个如自家兄弟般的大水、二水、三水、四水……等等。这些人物在那个就遥远的年月里显得微不足道,可在刘家科的记忆中,他们却构成了一些情感负载的核心。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远方并不远,记忆并不孤单。透过刘家科呈现出来的乡村的人和事,我们发现,那些有关乡村记忆的沉重和芬芳,那些面对土地的赤诚与感恩,终于被逐渐地放大。

  当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锐不可挡,当乡村社会的生存伦理越来越远离文化视野,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作家都在试图重新唤回那些被逐渐“遗弃”的乡土,试图重新回到那种被人们称为“原生态”的民间,并以此作为内心中永远无法舍弃的“故乡”,负载并传达着自己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悲悯。不可否认,这里面也有不少矫情的文字,也不乏一些情感和心智都不在其中的廉价表达,但从整体上看,仍然有很多沉甸甸的优秀之作。在我看来,刘家科的《乡村记忆》就属于这种优秀之作。它源自作者走不出的童年记忆,源自他那挣不脱的文化印痕,源自他生命里最初的感受和最原始的秩序,但是,它却以情感与心智的在场方式,道出了我们灵魂里对于乡土的眷恋、感激,再现了乡土中许多人和事与生俱来的审美质感,也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对于乡土生存的喟叹和缅想。

  《乡村记忆》,刘家科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