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第六站:大岚镇四丰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4日10:53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本版撰稿黄剑跃 徐文燕 摄影王勇

  【村镇名片】

  大岚镇东与鄞州接壤,南依四明山,西与上虞为邻,北与梁弄交界,平均海拔550米,是姚江、曹娥江、奉化江三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区域总面积63.4平方公里,人口1.34万

。大岚镇是浙江省重点产茶乡镇,是宁波市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年产干茶3000吨,占宁波市茶总产量的1/10,2002年被授予“中国高山云雾茶之乡”的称号。2005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4.17亿元。

  四丰村位于四明山腹地,周围群山环绕,现有村民172户,560多人,人均年收入2800多元,茶叶是其主要经济来源。全村农业经济中,除基本农作物外,还有花卉苗木种植、番鸭养殖等特色经济。

  【乡村调查】

  好茶叶为何

  卖不出好价钱?

  四丰人好客,记者每走进一户人家,总能喝上一杯清香可口的高山云雾茶。四丰人自豪地说,茶叶随便你怎么喝都喝不完。不过长期以来,四丰人因为茶叶的销路而愁眉不展:茶叶价钱总是上不去,城里一公斤优质茶能卖上千元,我们在家门口卖,每公斤最多也就卖到四五百元,甚至五十元也不少见。

  四丰村所在的大岚镇有着“中国高山云雾茶之乡”的称号。去年,该镇茶叶总产量达到2900吨,实现农业总产值2900万元。在四丰村,全村拥有茶园66公顷,分摊下来人均有0.13公顷。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四丰村的茶叶和大岚镇所有茶叶一样,外形色泽翠绿,香气清高持久、鲜爽浓醇,汤色清澈明亮。

  尽管如此,记者发现价格过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村里进一步发展。村民邵爱娟告诉记者,家里产的茶叶一般只能卖到160元/公斤,甚至五六十元/公斤也在卖,绝大部分茶叶都留着自己喝了。

  宁波市茶叶专家分析认为,好茶叶卖不出高价格有多方面原因:由于地理位置限制,四丰村的茶叶上市时间比平原地区晚20多天,销售慢了一个节拍。但是茶农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许多人质量和品牌意识都不是很强烈,一些农户无论是采摘工艺还是加工工艺相对来说都比较落后,对于镇里开展的一些培训活动兴趣不高。更多的农户还停留在靠面孔推销茶叶的原始手段上,进入市场销售的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

  大岚镇政府负责人表示,四丰村的现象其实在整个镇里都存在,镇里准备从多方面入手提高茶叶质量,促进茶农增收:其一,以高山茶叶研究所为载体,利用“中国高山云雾茶之乡”、“四明龙尖”两块牌子,统一加工工艺,统一质量标准档次,统一包装;其二,引进机械制作,提高制茶工艺,鼓励茶农购买茶机具,变过去的手工制作为机械制茶,对于购买茶机具的茶农,镇里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其三,政府拨出专款,鼓励一批茶农走出山门闯市场,力争在各大城市设立茶叶专窗50个,使茶农既产得出又卖得出;其四,以旅游开发为契机,发展茶文化,带动茶产业,开发旅游观光茶园。

  

第六站:大岚镇四丰村

  晚报“走进边界乡村”采访组探访姚江源头

  

第六站:大岚镇四丰村

  远眺四丰村

  姚江源头体验“农家乐”

  【乡村聚焦】

  四丰村原名“四峰村”,因村庄四周有四座山峰得名,后来,村民期盼丰收改名为“四丰村”。而如今,村民对丰收的渴望绝不仅仅限于茶叶和水稻了。与其空守青山绿水,何不吃山吃水?就这样,有500多年历史的四丰村开始从一个淹没于大山之间的小村庄迈步大型“农家乐”景区……

  “农家乐”方兴未艾

  5月29日上午1040,采访车沿着盘山公路从大岚镇镇政府往南行驶10来分钟便到了四丰村村口。但见村落小巷悠悠,村旁古树林立,清凉适宜。

  “桃源酒楼”是进入四丰村的第一家酒楼。见到酒楼主人李道源的时候,他正忙着给两位上虞的游客上菜!看得出来,这位村会计在这个两层的楼房上花了一番工夫,除一楼门前高悬着的大红灯笼外,二楼左墙一面红黄两色三角旗在微风中摇曳。

  “开发‘农家乐’的想法镇里前几年就有了,我造这个房子有一半也是冲着这个去的。”李道源告诉记者,妻子周玉华现在是酒楼的“总管”,原先在当地一家茶叶公司工作,为了一门心思搞“农家乐”,今年初辞掉了工作。“刚开始她很犹豫,毕竟咱们村谁也没搞过‘农家乐’,到底能不能搞下去心中无数,但试了一段时间效果还不错。”

  在李道源家的厨房,记者看到摆放着土豆、芋艿、笋等日常蔬菜。“只要有客人来,我们随时都能招待!”“客人多时,你这里能容得下?”看记者提出疑问,李道源说,“客人来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就轮流翻桌,现在我们也在考虑在楼上再辟个房间出来。”

  四丰村除了如“桃源酒楼”一样的4家饭店外,还有一家全部用竹子搭建而成的茶馆———碧云轩。这个茶馆共动用了30个劳力在20天时间内建成。虽然生意并不多,但茶馆老板———今年才22岁的鲁锡锋还是很乐观,并打算在茶馆后面开一家饭店,“国庆节前要把饭店搞好,到时客人在我这吃饭喝茶一步到位!”

  旅游发展绘就蓝图

  “4家饭店和1家茶馆还只是我们村发展‘农家乐’的第一步,按照规划,这里将是一个四丰村农家乐旅游风景区。”村委主任鲁碧安说,四丰村旅游发展规划图已于几个月前正式公布。在大岚镇镇政府,记者见到了这本由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和浙东旅游规划研究院共同编制的《四丰乡村旅游区详细规划编制计划》。

  《计划》初定将四丰乡村旅游区划分为四大功能组团,形成“一心、一带、两翼、五区”式结构。

  “一心”是山村农家体验中心,通过对乡村人家的生活、生产方式的真实还原和完整展示,让游客感受到乡野氛围。“一带”是姚江溯源山野观光带。此观光带是连接四丰村和姚江源头,游客可在此观光带内开展登山、溯源、山野观光的旅游活动。“两翼”为农趣乐园翼和休息度假翼。农趣乐园翼规划于四丰村四周山野,通过游憩果园、蔬菜种植采摘园、花卉苗木观赏园、儿童游戏区、动物竞技娱乐场等景点营造纯朴、欢乐的农趣乐园氛围。休息度假翼通过竹趣园、野营地、环湖垂钓区、云雾茶庄等景点的布局,游客可在此享受山野休闲度假的独特意境。“五区”为村口服务区、山村农家体验区、农趣乐园区、山村度假区、溯源观光带。

  “四丰村周围的山地环境与较完整的村落格局是开展乡村旅游的最大优势,与其他地方的‘农家乐’相比,四丰村能够更好体现乡村的氛围。”对于四丰村,大岚镇政府很有信心。

  姚江源头效应后劲十足

  “四丰村是人们登临姚江源头的必经之路,将其与山野风光资源整合起来,不仅能增强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还能为景区的发展增加后劲。”大岚镇旅游办主任唐奇军告诉晚报记者。

  29日下午2时许,我们的采访车顺着一条2公里长的沙石路向村子后面的山峰攀爬。10来分钟时间,我们看到了两个簸箕大小的泉井,上下连通。泉井上方立着一块高约1.7米、宽约2米的石碑,上面凿刻有“余姚江正源”五个浑厚楷体大字,碑下方一个小水潭正汩汩地流出一股清泉,即是姚江源头。

  难得看见母亲河的源头,我们一行情不自禁冲过去抢着喝一口沁人心脾的清泉。站在山冈上,环顾四周,周围群山环抱,青翠欲滴。近处几个大小不一的水池向山脚依次排列,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远处四明湖水如一块碧玉镶嵌在四明山腹地,源头泉水顺着山岙小溪,汇入四明湖,再注入姚江。

  村干部告诉记者,这口泉井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先前也就不过只有一个脸盆大小,不过无论天旱地冻,泉水经流不息。村民上山劳作都要来此歇脚。1990年,余姚市政府组织科考队和省市专家多次来此实地考察,经反复论证,最终确认余姚左米岗头东坡的通明江为姚江上游最大支流,并在源头的左米岗山泉井旁立碑纪念。

  事实上,如今,“姚江正源头”已成为四丰村的“第一大名片”,村民无不引以为荣,保护姚江源头更是妇孺皆知。村里每年都要投入不少钱对源头溪水和周边环境进行清理,鼓励社会各界在周围山坡植树造林。记者看到,附近山坡上由宁波团市委种植的“青年林”如今已是郁郁葱葱。

  

第六站:大岚镇四丰村

  

第六站:大岚镇四丰村

  【晚报活动】

  “咔嚓”一声70位老人笑容定格

  两根竹竿竖立在屋檐下面,一块蓝色的幕布像电影银幕一样挂在上面,摄影专用的柔光灯分别摆在两侧……就这样,一个简陋的露天摄影棚“开张”了。5月30日上午,通过本报牵线搭桥,宁波老字号———天胜照相馆专门派出摄影师来到了四丰村,为四丰村6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拍照。

  拍摄地点设在四丰村一个叫做“立本堂”的祠堂前面,虽然村里通知的开始时间是上午10点,但9点就已有七八个老人围在一起。“这么早就等着照相啊?”一个年纪稍轻的老太马上接上记者的话,“听说专门有人从宁波赶来给我们拍照,早点过来等着啊!”老人一边说着一边不停地用手捋着头发,“难得拍照,总得打扮打扮吧!”

  71岁的邵水员早早就抢坐在头一排凳子上等候,“开始了吗?我第一个拍啊!”老人显得心情迫切。摄影师摆好三角架,将相机对着老人时,他却紧张起来,脸上的表情瞬间变得僵硬,“看着镜头笑一笑,不要紧张,放松……”在摄影师的引导下,老人紧张的表情总算舒缓下来,随着“咔嚓”一声,灿烂的笑容在瞬间就定格了。

  邵大爷一站起,在旁等候的两位老人便冲上去“抢”起了凳子,“我先来的,让我先拍吧!”“是我先排队的,应该我先拍的!”就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互不相让的老人一人一半凳子,干脆坐在了一起,引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摄影师干脆先给她们来了个合影,然后再给她们各自拍好个人照。

  今年71岁的朱孝珠拄着拐杖从家里一步一步挪过来。当她往相机前一坐,一旁的人都急了,“唉呀,你头发都没梳啊,这样拍出来难看煞了!”于是,等候拍照的五六个老人当起了她的临时化妆师,一人拿着镜子给朱孝珠老人梳理,其他几个忙着给她整理衣服,翻领子、扣纽扣……

  91岁的毛彩英是前来照相老人中年龄最大的,陪她过来的儿子鲁秋泉也已65岁,他们是现场惟一一对母子俩共同拍照的人。鲁秋泉告诉记者,从小到大,基本上没拍过什么照片,最近一次照相是今年上半年,当时为了做老人证,60岁以上的老人都拍了照,但现在还没见到照片,“我和母亲合影倒还真是第一次,照片出来了一定别忘了给我一张啊。”

  照相过程进展得很顺利,仅一个小时就为70位四丰村老人照了相。一些老人拍完了,还不肯走,围着照相机“研究”着。摄影师一摆弄,相机的液晶屏上马上跳出邵水员大爷的样子,可把几个老太乐的,“哎呀,这不是你嘛,快看快看。”“哈哈,就是就是!”邵大爷对着相机里的自己,笑得合不拢嘴。

  天胜照相馆摄影师王劲告诉记者,估计过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本次所有参加拍摄的老人都可以得到一张16寸彩色照片,照片还会装进精美的相框里面,这样对于老年人来说非常有纪念意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