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苏北“病”了,但她正在康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03:34 江南时报

  苏北,历来与“经济欠发达”这个称呼挂钩。在这些“欠发达”地区,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污染严重的项目,却在为“苏北振兴”这个宏伟目标“夯基础”。那么,苏北城市的污染到底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这些污染项目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落户的?除了政府层面上的治污行动,就企业而言是否能在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6月5日“世界环境日”前夕,本报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规划中的千亩生态水库成了“臭水潭”

  连云港市东海县,以盛产水晶而出名。然而,这个位于苏北地区的县城,依然无法摆脱“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帽子。

  张谷水库就位于该县牛山镇张谷村境内,在东海县的远期规划中,这个水域面积1020亩的水库被列入该县两大郊野生态公园之一。

  然而,这个曾被当地政府寄予美好期望,并将其列入“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的张谷水库,她的现实“面目”却是一个臭气笼罩方圆数公里的“臭水潭”。

  5月20日下午,记者第一次走近张谷水库时,除了令人感到窒息的臭气,呈现在面前的就是一潭呈酱色且黏稠的死水。“连花喜鹊喝了这水都会死”,从水库边经过的后张谷村村民王老汉说。

  村民们告诉记者,张谷是苏北地区不多见的水稻种植区,历史上都是用张谷水库的水灌溉稻田。然而近些年来,张谷水库的水从原先“捧起来就能喝”一天天变成“闻了就犯呕”的臭水,不但无法用于农田灌溉,而且已经导致“村里的井水都黏黏的”。在一户村民家中,记者含了一口从井里打上来的水,一股黏涩的味道让人作呕。“村里最深的井有70米深,打上来的水都是这个味道”,这位村民说。

  谁是导致张谷水库水质恶化的元凶?村民们一致认为,是附近的一家酒精厂“作的孽”。

  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村民所称的那家酒精厂。村民们告诉记者,这家名叫顺泰酒业有限公司的酒精厂已经向张谷水库排了两年多的污水。之所以认定是“顺泰酒业”污染了水库,除了眼睛能够看到的由该厂排向水库红褐色的污水,村民们一致表示,在这家酒精厂投产以前,张谷水库的水是“绝对没问题”的。

  记者在东海县环保局采访时,有关人士的话也证实了村民们的推断。该局人士告诉记者,环绕张谷水库并向内排放污水的除了顺泰酒业有限公司外,还有福润肉类食品加工厂等5家县属企业,这些企业既是利税大户也是重点排污单位,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企业污水治理设施一直运行不正常,给张谷水库造成严重污染。

  当天下午,环保局一位负责人陪同记者从前张谷村走到水库的另一端,当他靠近水库察看后一再感叹,“没想到,没想到,比前些天严重多了”。

  记者在现场看到,水库的一个闸门虽然关闭着,但依然无法阻止酱色的臭水向沟渠泄漏。沟渠的尽头是安峰山水库,这个水库有两道水渠,当水库的水位达到警戒线时,库里的水就会通过两道水渠向连云港市水源保护区——蔷薇河排放。

  但环保局的负责人不认为张谷水库的水会污染安峰山水库,进而影响蔷薇河的水质。看管张谷水库的一位老汉对记者说,每年的雨季,受容量的限制,张谷水库至少要向安峰山水库“泄洪”两次。而23日上午,记者在采访安峰山水库内的水产养殖户时,得到的答复也是“这两年的收成不好,主要是水库的水被污染了”。

  可以印证的是,连云港市环保局“2004年环保信息第十六期”资料表述,“4月29日,监察支队派人配合市局生态处与东海县环保局联手对东海县安峰山水库污染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水库污染源主要来自县工业开发区每日向张谷水库排放的工业废水,造成张谷水库库容达警戒水位。为保证张谷水库的安全,水库管理所于2004年4月8日、9日两天连续开闸放水,约40万吨污水直排下游安峰山水库,导致安峰山水库水体受严重污染,自4月28日起陆续出现死鱼现象。为了监控安峰山水库水质状况,东海县环境监测站从4月16日至5月6日,共6次对安峰水库水质进行采样分析,确认水质污染严重,属劣五类水”。

  “如果任由化工污水肆虐张谷水库,不但这个水库毁了,更为可怕的是,一旦安峰山水库无法承受上游水库加于其身的污染,蔷薇河的清水必将不保,连云港将近500万人口的饮水危机也将随之爆发”,连云港市环保局一位“不方便透露姓名”的人士对记者表示,“这绝非危言耸听。”

  “饥不择食”似的招商引资导致“南污北移”

  对张谷水库水质造成污染的顺泰酒业有限公司,除了东海县利税大户这个名头之外,它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头——招商引资重点工程。

  东海县的网站这样介绍,“东海县顺泰酒精厂有限公司是由县粮食局招商引资,在原东海县酒精厂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该厂目前已形成8万吨各类酒精的生产能力,去年上缴国家税收1869万元,成为全县的纳税状元。”

  “招商引资”已经成为“苏北振兴”的“法器”。有资料显示,去年江苏省内外共向苏北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2120个,项目总投资769.2亿元,苏北实际引资额321.3亿元。而在这个数字后面,却隐藏着一个令人谈之色变的名词——污染。据《新华日报》报道,去年结束的苏北投资贸易洽谈会所列的一个项目清单中,化工、印染、金属电镀等污染较重的行业占有相当比重。其中,仅太仓市拟向苏北转移的19个项目中,一半具有较大的污染隐患。

  在苏北几个城市采访,记者不止一次听到政府官员诉苦,“要是今年的招商引资任务完不成,我们的风险抵押金就完了”。

  某县县委宣传部长告诉记者,他个人缴纳了5000元的“招商引资风险抵押金”,一旦没有完成当年的招商引资任务,这笔“风险抵押金”就算是“给国家作贡献了”。

  “可以保留你一年的职务,然后你专门去招商,什么时候完成了任务,你什么时候再官复原职”,淮安市一位科级干部日前对记者说,自己目前就处于这样的境地。

  而相对应的却是,针对繁重的招商引资任务,对于招什么样的商、引什么样的资,各地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只要你招来商引来资,只要落实了项目,资金到了位,数额达到了上面分摊给你的额度,你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徐州沛县的一位民政干部说。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企业与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叶克林对“南污北移”深表担忧,他曾对媒体表示,苏北各地产业结构尚未定型,在改革产业结构时要注意引进一些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由招商引资变招商选资。叶克林给出的观点是,不能再走苏南早年原始性同性竞争的老路。“不能捡到篮子里全是菜,什么企业来都要。”

  的确,“饥不择食”般的招商引资活动,正在使苏北的一些城市成为“大染缸”。6月2日,记者在徐州新沂市采访时,赫然发现该市的“母亲河”藏圩河已经成为一条“臭水沟”。

  在该市的新安镇,河岸上一位正在劳作的农民告诉记者,该河原先建造的功能是用来灌溉农田的,但近几年来,由于沿河建造的化工企业越来越多,河水已经不能用作灌溉。当地群众指责,造成藏圩河污染的罪魁祸首是向河道里面排放污水的利民化工厂等化工企业。而这些企业,同样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头——招商引资重点工程。

  同时,又让新沂当地政府津津乐道的是,“近几年,是新沂吸引外资最多的时期。自2002年以来,新沂实际引进外资额每年以141.1%的幅度递增。尤其是去年,新沂招商引资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全年共落实投资500万元以上各类项目336项,其中在建和竣工千万元以上的项目113个,亿元以上项目23个”。而在这组炫耀的数字背后,该市的一位官员却对记者深有感触地说:“别看项目大,实际上大都是高污染产业。”

  淮安有一位环保局领导曾对记者这样说:“苏北病了”。

  苏北病在哪里?这位环保局人士表示,苏北的招商引资已经陷入了盲目狂热的状态,它甚至已经成为“一把手工程”、“一号工程”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行政力量直接介入具体的经济活动,每个党政部门有任务,每名公务员有指标。有的地方甚至规定,凡吃财政饭的人员必须承担招商引资任务。在这样的环境下,招商引资往往会成为“引狼入室”。一些地方明知有“狼”,却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门槛一降再降,成本一减再减,空间一让再让”,在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的同时,把污染项目之类的“狼”也引了进来。可怕的是,“引狼入室”之后,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自己引进的项目特别呵护,但对被征用土地的农民利益补偿、环境污染等问题却漠不关心,致使政府作为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的维护者、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捍卫者以及社会利益冲突的平衡器的功能失灵。更为可怕的是,一些地方的人大、政协这样的立法与监督机构,也被拉入到招商引资的洪流中来。

  一方面是全民招商的社会环境,一方面却是缺位的监督机制。这种带有计划经济色彩、运动式的招商引资活动,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显然背道而驰,对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伤害。

  污染大户意识到“治污也能创造利润”

  目前,除了政府层面正在酝酿切断“南污北移”的战役构想,以及社会舆论对于“招商项目与GDP,GDP与环境之间利弊权衡”的探讨之外,对环境造成伤害的根源——企业,出于对未来形势的正确估量,以及对“治污其实也是创造利润”的新识,部分企业已经开始了切实有效的行动。

  位于徐州新沂市的江苏花厅酒业有限公司,是江苏省最大全国第四的酒精生产基地,年产达15万吨。根据工艺,生产一吨酒精就要产生14吨的废液,花厅酒业年产量15万吨,一年内产生的废液就有210万吨,每天最少需要处理5753多吨的酒精废液。6月3日,记者在该公司采访时,公司副总经理马继飞却说:“没这么多,再过一段时期我们就可以实现污水零排放。”

  记者随后在厂区转悠,在该公司的排污口,的确没有发现大量污水排放的现象。对于记者的疑问,马继飞哈哈一笑,“别找了,你找不到的,我们都是变废为宝了”,他指着厂区内高耸的烟囱说:“你看看,有没有黑烟?”

  的确,与记者在其他酒精生产企业所见到的不同,高耸的烟囱并未向外排放浓黑的烟雾。带着疑惑,记者跟随马继飞走进了锅炉车间。他打开一个观察孔让记者察看,炉内烈焰滚滚却没有呛人的烟飘出来。

  “我们烧沼气”,马继飞介绍说,生产酒精的原料薯干发酵后会产生沼气,如果排放则会对空气造成污染,他们通过专门的设备进行收集后,用作锅炉的燃料,不但不污染环境,还可以节省一大笔买燃煤的费用。而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他们也同样通过收集制成液体二氧化碳,“同样是又环保又能赚钱的东西”,马继飞颇为自豪地说。

  “江苏花厅酒业有限公司原本是个污染大户,也是环保监测重点单位”,新沂市环保局的顾科长告诉记者,该公司曾因污染问题在2002年被国家环保总局曝光。2003年,公司通过技术改造之后,各级环保部门再也没有接到有关该厂污染环境的举报。

  “我们是痛了一阵,当初下决心花3000多万元购进环保设备,的确很是心疼”。马继飞说:“但通过运转之后,却发现原先只能当废物排放的东西都是宝贝,而且还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效益,每年还能节省2500万元的生产成本,我们才发现真是值了。”

  “通过治污变废为宝,这样的路子可行,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模式”。新沂市环保局白副局长表示,江苏花厅酒业有限公司的治污成果将向该市化工污染企业推广。

□本报记者 应志刚 童金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