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创造奇迹的人——记河南长垣起重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滑学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05:05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创造奇迹的人——记河南长垣起重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滑学之

  

创造奇迹的人——记河南长垣起重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滑学之

  

创造奇迹的人——记河南长垣起重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滑学之

  

创造奇迹的人——记河南长垣起重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滑学之

  

创造奇迹的人——记河南长垣起重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滑学之
引言

  广袤的华北平原,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的西岸。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古老大地上的人们,既无奈于这里的贫穷与荒凉,更梦想着在这铺满盐碱、长满荒草而又贫瘠的背河洼地,产生出璀璨与辉煌。

  这种梦想,成为世世代代长垣人的期盼。尽管一年年、一代代盼来的都是梦境的破碎,但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仍在顽强地与大自然拼搏,仍然在这里繁衍生息。

  当时光进入二十一世纪,当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时,奇迹突然出现在眼前。这个长垣人数千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如果你到长垣做客,出长垣县城正南,仅数分钟的高速公路行程就会看到:方圆十几平方公里内,六纵十横的混凝土马路宽阔、笔直、敞亮,犹如一幅豪迈、辽阔、壮美的棋盘图。

  车向东拐,这里已是建成区,宽阔的道路上一派繁忙景象,无尽的车流穿梭而行,不时,装有桔红色行吊车的大吨位汽车呼啸而过……

  放眼望去,道路两旁一幢幢办公大楼与一排排宽大厂房拔地而起,巍峨气派;一片片花草地穿插其间,绚丽多姿。细细观察,一架架悬臂吊塔直插云天,一座座三五层楼高的龙门吊车悄无声息地滑动着,显得那么雄伟壮观。

  在它们的映衬下,一台台隆隆转动的车床,一簇簇闪烁跳动的焊花,一个个穿梭忙碌的工人,又构成了一幅幅安定和谐的和平建设图。

  这里,就是仅用两年半时间就横空出世的河南长垣起重工业园区。这是一个奇迹,一个值得长垣人骄傲的奇迹!

  创造这个奇迹的领头人,正是被称为新时代“铁人”、河南长垣起重工业园区管委会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的滑学之。

  但是,对上述说法,滑学之多次予以否认。

  滑学之说:“这个奇迹可不能说是我创造的,我只是干了些分内的事。没有县委书记刘森,没有县委、县政府的谋划,根本不会有这个园区,更谈不上我来创造奇迹!”

  滑学之很谦虚,说的也很实在。这个园区从创办之初到目前取得的每一项成果,都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就在笔者草就这篇文章的4月中旬,这个园区通过了国务院清理整顿开发区审核领导小组的审核,批复同意了河南省政府的请示,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产业开发区,并在全国范围内予以公告。

  是的,滑学之只是干了他分内的事,只是干了些具体事。但实践证明,有多少伟大的事业都是靠这些一件件“具体事”累积而成;没有这些一件件“具体事”,想成就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没有意义的空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关键人物是能够发挥关键作用的。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时间的足迹,来看看滑学之是如何创造奇迹的吧。

  我应该在年富力强时,到基层为人民实实在在地干点儿具体事

  滑学之,54岁,长垣人,1.8米高的个头,黑红的脸膛,魁梧阳刚,眉宇间显露出华北平原男子汉独有的刚毅、果敢,给人平添了忠诚可信的敬畏感。

  他襟怀坦荡,平易近人;雷厉风行,声音洪亮,在工作中是个有名的“拼命三郎”。

  他当乡长、乡党委书记那阵子,乡里的计划生育、农田水利和党的建设工作,年年都是长垣县的红旗、新乡市的先进。任长垣县副县长时,他兼旧城改造、新城开发的总指挥长,开创出了一个全省“南学光山,北学长垣”的局面,干出了一个全国“土地管理先进县”。

  他当过生产队长、乡党委书记,任过副县长、县委副书记,也曾官至新乡市政法委副书记兼市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正县级),现在还是长垣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官做到正县级,滑学之心里反倒又躁动起来。

  这些年在基层工作的经历,使他认为还是回基层、到一线干些实事更好些。在他调到市里不久后,他说,我应该在年富力强时,到基层为人民实实在在地干点儿具体事。这凸显了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诚。

  在对待老人方面,滑学之是有名的大孝子。80多岁的老父亲在县城住着,他时刻牵挂着老人的日常起居生活。

  滑学之想做到忠孝两全。如果调回长垣不就既能干好工作,又能照顾老人,忠孝不就两全了吗?因此,他多次找时任新乡市委书记的连维良,提出自己的要求。连维良同志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

  这样,滑学之高高兴兴地回到长垣担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恰巧,长垣也正有一件大事在等待着他。

  起重机械是长垣县域经济发展中近年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全国已举足轻重,50吨以下的起重机销售占据着全国起重机械市场60%以上的份额,以至于业内流传着“长垣停产、全国缺货”的说法。

  然而,长垣起重机械如此的发展规模,企业的发展布局却是“自生自灭”,缺乏长远的战略布局。全县有近1000家起重企业,广泛散布在5个乡镇的300多平方公里大地上。发展到如今,如何引导好企业合理布局、利用较少的资源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企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方向发展,已成为影响全县起重行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过充分调查研究,长垣县委、县政府认识到:要把长垣起重行业打造成一个支柱产业,就必须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而最合适、最正确的路子就是建立具有长垣产业特色的起重工业园区。

  这一思路得到了省领导的肯定和支持。2002年11月,河南省计委批准长垣县在起重行业相对集中的魏庄镇、张寨乡之间设立河南省起重机械工业园区。

  一纸批文,让县委书记刘森既深受鼓舞,又倍感压力。他心里明确:业在人创,事在人为,要办好特色工业园区,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谁能白手起家担起这个重任呢?

  天赐良将。这时,滑学之闯进了他的视野。

  刘森书记知道,滑学之是那种爱干大事、敢干大事、又能干成大事的帅材。

  经过县委常委会讨论,一致同意滑学之兼任园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园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3年6月27日,滑学之和他的园区人走马上任。两年半后的今天证明,长垣县委给了滑学之一次机遇,滑学之还给了长垣人民一个奇迹。

  中国共产党历来要求他的党员能官能民、能上能下,但真正做起来又谈何容易。

  而滑学之,一个正县级干部,甘愿到基层、到农村,承载着县委、县政府的重托,兼着县人大常务副主任的职务,却干着生产队长一样的差事。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这是多么无私的奉献啊!

  滑学之要求,办事要讲效率,干工作要雷厉风行

  2003年夏天,展现在滑学之面前的未来园区还是一片一望无际的田野。

  园区怎样建?远无模式可学,近无样板可比。

  他没有闭门造车,而是坚持调查研究,走群众路线。

  到任第二天,滑学之就召开了由46家主要起重企业厂长、经理参加的座谈会,请老总们了解县委决策的必要性,为园区的高起点建设、跨越式发展出谋献策。

  这个座谈会开得好哇。滑学之的侃侃而谈,使未来园区的真正主人们心明眼亮,激情澎湃,对发展、对事业、对未来开始了自己的筹划。

  接下来,滑学之带领一班人,进工厂、入农村、查辖区,哪里有沟、哪里有坎、哪里有河,一项项记下来。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把园区未来的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摸了个一清二楚。

  然后,一班人又把自己关进闷热的办公室,对既得的第一手资料,逐项进行研究,专题进行论证,一个宏伟的未来蓝图终于浮出水面,理出了发展思路:“盯着一个目标,围绕一条主线,形成一个中心,坚持两个原则,实现三个过渡,把园区建设成新的县域经济增长点。”

  一个目标:将起重工业园区建成园林化工业区、长垣县的卫星城。

  一条主线:园区建设始终紧紧围绕发展、富民这条主线。

  一个中心: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尽快把园区建成全国起重机械制造和贸易中心。

  两个原则:教育兴农;科技兴工。

  三个过渡:实现园区农业向工业的过渡;农村向城镇的过渡;农民向市民的过渡。

  这个思路与方案,很快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赞同和农民群众及企业家的支持。

  滑学之是一位肯钻研、爱探讨、善于学习的人。长垣县有几位爱藏书的朋友,都公认他藏书最多。他的1万多册藏书都是他亲手挑选的,虽然有些书只读了提要、摘要或部分篇章,却已使他受益匪浅。他从读书中增长了才干,使他解决问题时能够胜人一筹、超前一步。

  “要政策”。他到园区上任前,刘森书记向他亮了家底:长垣县一年的财政收入仅8000万元,干部办公、吃饭都紧张,建这么大一个工业园区,没有一分钱给你!怎么办?滑学之笑着说了一句:“有政策就行了。”

  可以说,是滑学之从县委那里领到了三把“尚方宝剑”:凡是涉及到县里能用的权力统统给园区;凡是园区的经济收益统统全收全返;凡是园区需要的业务骨干统统调给园区。这些政策使他放开了手脚。

  他还跑到市里“要政策”。

  园区报批土地首先要向上级人民政府缴纳开垦费,仅第一批就要缴1500万元。建设已经起步了,园区分文没有,怎么办?

  这时他想起了当时的新乡市市长吴天君。因为他知道,市领导对起重园区非常关爱,园区的每一份报告、每一个批文,吴市长都要过问。这次他亲自给吴市长写了封信,请求开垦费缓缴或免缴。吴市长对这个要求破例给予了批复。

  雷厉风行是他的一贯作风。

  得到了市里缓缴费用政策的支持后,2003年7月,他立即组织县国土资源局报批土地。

  土地报批不容易,真正运作起来更难。滑学之亲自率领国土资源局的同志一次次赴市、赴省,一次次报批、催要。结果,竟然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就报了5个批次,共用地3000亩。

  滑学之办事讲效率,要求他的助手和部下也都“不坐慢车”。谁要是不注重办事效率,哪怕他工作再辛苦,也难免受到滑主任的批评。跟着滑学之工作,园区人都学会了讲求工作效率。

  滑学之用的是超负荷工作法,没有过过一个囫囵节假日,没有休息过一个星期日

  园区建设经河南省政府批准,用地规划省、市已有批文,绿灯亮起来,通行证打出来,可以扬帆远征了。可是,滑学之却更为两大难题所困扰:征地的资金和农民的工作。

  有批文只能说明用地合法,农民群众愿意吗?钱!这个必不可少的东西又成了最大的拦路虎。

  最难的是钱,最缺少的还是钱。园区设法筹借的300万元启动资金,对拆迁、征地和动辄成百上千万元的项目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

  他想到了准备入驻园区的大老板、大经理。要是园区先做一个总的规划,让他们预缴一些资金不是就可以用于征地吗?

  他立即召开园区负责人会,研究了这种想法的可行性,还给它们起了形象的说法——“借梯上楼”、“找船过海”。

  周边所有起重机械生产厂家负责人,又一次被邀请到园区借来的会议室开会。

  在这个关键的会议上,滑学之把省、市两份批文摆在面前最显眼的地方。他笑着向大家说:“我这可不是指山卖磨,我有靠山。”老板们都笑了,也理解了园区领导的困难,一致支持园区这种做法,出让金很快汇集过来,有了征地的资本。

  园区开发建设第一期工程,需征地3000亩,涉及到了两个乡镇8个行政村、34个村民小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为了说服农民同意征地,滑学之真是煞费苦心。他不分昼夜,奔波有关村组,大讲“没了农业变工业,失了土地当工人,参加保险变市民”的美好前景,解除农民生活无着落的后顾之忧。

  事实也正是如此,只要农民得到实惠,生活有所改善,他们一切都会理解。

  张寨乡金寨村近60岁的农民苗国喜,在开始建设园区时,见谁都拧着眉、瞪着眼,发话说:“谁动我一寸地,我跟他拼啦!”还说“滑学之别逞能,不中我把他扔到黄河里。”

  由于地处背河洼,他耕种的沙地含碱量大,年亩产(两季)不到800公斤,每亩地年纯收入不足400元。他家共有8.5亩地,被征用了7亩,征地时就拿到了补偿款十多万元。现在苗国喜全家一年稳定收入最少也有四五万元,是种地收入的十几倍。

  如今,老苗见了园区人就笑:“不建园区,咱还得照样过穷日子!”有人逗他:“还扔老滑到黄河里吗?”他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咱不是那时不理解吗!老滑可是个大好人。”

  按园区规划,一条40米宽的干线公路从魏庄镇任寨村正中间穿过。这一咽喉地段需拆迁34户农民的住房,占去20户空闲宅基地。面对难做的思想工作,滑学之亲自出马。为了取得群众的信任和理解,滑学之召集群众开会。三伏天,酷暑难当,骄阳灼人,汗如雨下,群众坐在树凉儿里,规划图挂在墙上,滑学之却站在太阳底下,和大伙一起学土地法、规划法,讲兴办园区的意义和新村的规划及村民今后的生活前景、长远的农民利益。

  滑学之口干舌燥地讲了一天,群众笑着拍拍屁股上的土走了,没有人理会他。第二天,会继续开,群众仍然坐在树凉儿里,滑学之照样站在太阳底下,日落西山,群众又一声不响地走了。到了第三天,还是那个阵势,滑学之刚要开口,群众先说话了:“滑主任,你别讲啦,我们搬迁就是了。”

  滑学之用事实、用诚心教育、感动了农民,转变了他们千百年来形成的陈旧观念。

  如今,园区共征地近8000亩,没有一块土地是违法征用的,没有一块土地是不按程序报批的,没有一块土地是村组代表不签字就使用的。

  截至目前,征地使园区内6000多农民失去了土地,竟然没出现一家闹事,也没有一个人上访,可见工作的艰苦与扎实。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

  两年半来,为了建设园区,滑学之用的是超负荷工作法,没有过过一个囫囵节假日,没有休息过一个星期日。

  他的老部下、规划部负责人郑洪轩心疼地说他:“滑主任,天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你受得了吗?”

  他轻松地一笑:“我没事!”

  郑洪轩说:“我比你小几岁,还有点吃不消,你是铁人吗?”

  “不是铁人。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神和一口气在撑着吧!”老滑这样说。

  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只要农民得到实惠,他们一切都会理解

  在滑学之带领园区一班人开始大干的时候,有的农民却议论纷纷:“不种庄稼办工厂,又学五八年哩!头脑热了!”“滑学之叫领导撸回长垣,还不老实,又来到这儿逞能哩!”

  个别乡镇干部也反对建园区,认为把乡里的企业划到园区,减少了乡镇财政收入!在乡镇地盘上划出园区,乡镇的地盘小了!剥夺了他们的利益等等,各种奇谈怪论扑面而来。

  面对这些,滑学之只是付之一笑:“他们会理解的。”他思考的是如何一方面教育农民,一方面多办实事、好事,让园区内的农民成为改革开放成果和园区建设利益的受益者。

  为此,他到企业、访农家、走村串户,苦口婆心地、像原来的生产队长一样做着最基层、最琐碎的工作。

  两年多的实践证明,他的工作没有白做。不仅群众理解了,抱怨没有了,而且换来了更多的宽容和支持。

  滑学之常说:“园区的经济建设和共产党打天下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我们决不能为了办企业,富了厂长、经理,亏了农民、百姓。”他时常教育园区干部要学会换位思考,要想农民群众所想,急农民群众所急。

  两年多,他为百姓办的好事有口皆碑。

  2003年8月5日、2005年4月26日,滑学之亲自主持制定了《关于失地农民就业与社会保障的管理办法》、《河南起重机械工业园区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两个重要文件。

  这两个文件,都是经反复调查研究、结合园区实际和农民生活生产需要制定的,确保了失地农民“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滑学之和园区人还千方百计做好非失地农民的工作,为失地农民每人解决1-2分的安置用地。这样的工作,在我省园区开发史上是一个创举。

  拆迁违章建筑,也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

  根据“尊重历史、面对现实、依法规范、合理利用”的原则,滑学之要求大家,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众的损失、弥补群众的损失。对需拆迁的129家农户、业主也给予了适当的补偿,共减少群众损失800多万元。

  滑学之关爱着园区每一项事业、每一个人,因为他始终坚持着:园区发展一定要达到工农双赢。

  两年当中,园区为金寨学校拿出5万元,修补了校舍;救济任寨残疾青年3000元;为园区以外的大东、大西、李庄村,园区内的任寨、王了、苏寨、柴堤、张庄、金寨等十几个村庄投入480万元修路,满足了群众生产、生活的出行需要。

  滑学之对群众反映出的合理意见、合理要求都认真听取、切实去办,尽量予以满足。园区群众已把滑学之看做是群体致富的带头人。

  如今,在起重工业园区内,有这样一个口头禅:“城市有难找警察,园区有难找老滑”。

  “依法、公正、铁面、为民”,这是滑学之处理园区矛盾的标准。如今,这八个字成了园区人的座右铭

  在河南长垣起重工业园区,企业老板建厂想找个好地块、建筑商想多承揽些工程、拆迁的农民想多要点补偿等等,都属于情理之中而又必须秉公办理的事。

  在园区召开的会议上,滑学之多次告诫大家,也请大家监督他,对企业、农民的要求务必做到理解和支持,但必须做到“依法、公正、铁面、为民”,处理好园区面临的各种矛盾。他的做法也影响了园区人,这八个字在园区成了大家的座右铭。

  任园区的“一把手”,难免亲戚朋友找。一次,一位企业老板,也是老熟人找到他,想在园区办点事,带来了两件五粮液酒。

  滑学之热情地接待了他,欢迎他到园区来。但同时告诉他:“五粮液必须搬走。”

  老熟人说:“我既然拿来了,你就留着喝吧。”说罢站起来就走,

  滑学之说:“你要不拿走,我可在园区招待客人啦”,老熟人笑笑走了。

  送来的那些酒,老滑后来也真的公开招待了客人。

  滑学之就是这样的人,不仅不该得的坚决不要,而且名正言顺该得的也不要。

  2004年年底,县委、县政府为了奖励他的创业成绩,一次性奖励他个人10万元。他把钱领回来后,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大会,提出让大家分钱回家过年。

  大伙都说:这是政府奖励给你个人的钱,俺不能要。

  最后,他坚持把钱交到园区财务上。

  公正铁面,滑学之说到做到,毫不含糊。

  园区一期道路工程招标,10条道路共15.5公里。为了公正、公开,招标会邀请县公证处、县委纪检委、县监察局派员现场监督。

  就在这次会上,滑学之的一位亲戚比交标书截止时间晚了一分半钟。有人想通融通融接受标书,滑学之威严地说:“晚到可以投标,按时到的企业咋办!”就这样,亲戚被拒之门外。

  滑学之对工作要求严是出了名的。

  2003年,园区在长垣县第一家使用了指纹签到机,每天上午、下午,上班、下班四次留下个人指纹,节假日照常上班也是如此。滑学之无私无畏、刚正不阿。为了工作,他敢于说实话,讲真事,敢把园区的真实情况如实地向县委、县政府汇报,也敢于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一家之言”。

  老熟人的事不办,老朋友的情面不照顾,老部下有事不徇私。征地、拆迁、安置、购物等等,老滑得罪了不少人。

  面对这些,滑学之都一笑了之。他微笑着说:“我已经50多岁了,对我来说,一切都无所谓,只要对得起良心、党性和群众就行了。”

  身体是干好一切工作之本。但滑学之对自己生病从来就是坦然处之,从来不因身体不好而影响工作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之理?

  谁都清楚,身体是干好一切工作之本。但滑学之对自己生病从来都是坦然处之,从来不因身体不好而影响工作。

  2004年,建设园区经三路时,他和园区其他同志到现场劳动,一直干到夜里十一点多钟,在和工人同劳动卸水泥管时,不慎砸伤了腿。第二天,他坚持照样上班,同志们发现他的腿走路有点儿不正常,卷起裤管一看,才发现他的腿肿得厉害,便催他到医院治疗,竟然一次从里面抽出两大针管40cc紫血。

  2005年深秋,滑学之觉得自己患了感冒。在不治不行的情况下,他既坚持了工作,又坚持了治疗,从来没有影响过工作。这样持续一个多月,“感冒”也没好。这件事只有他的家属和他的司机袁建华知道,其他人都不知道。

  2005年11月中旬,滑学之和办公室主任时振中等人一起赴京报送园区的有关材料,一切都很顺利。也就在这时,几个人发现滑学之上楼时,步步都慢半拍,而且手扶栏杆,走得很艰难。大家问他咋回事,他就是不讲。

  任务完成后,时振中逼着他到阜外医院检查一下身体。一检查把大家吓了一跳,原来他心血管出了毛病,右冠堵了99%,左冠堵了81%,立即做了心脏安装支架手术。

  手术后,办公室主任时振中笑着说:“这下可好了,工作上的事办通啦,身体的血管也通啦,这是‘两通’。”

  滑学之却郑重地说:“对,既然‘两通’了,回去还得加班加点。”

  阜外医院专家建议住院三天,他仅住了一天就跑回了长垣。

  回家的第二天一早,县人大的几位老同志去家看望他,结果他已经到园区上班了。

  他老伴对几位老同志说:“学之的命早已交给园区啦,那是他的心肝宝贝。”

  几位老同志叹道:“老滑真是个铁人,真是不要命了。”

  就这样,铁人的雅号又开始在长垣传开了。后来,他借机会在郑州做复查,专家都吃惊地说:“堵那么厉害,在咱这儿真不敢做,要做也只能搭桥了。”

  这两年半来,园区取得的成绩数不胜数:

  园区依法征收土地8328亩,发放土地补偿金15302万元;

  安置被征地农民就业5948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87亿元;

  修建六纵十横道路31公里、85.5万平方米,铺设管线107.1公里;

  建成变电站两座;完成拆迁5.5万平方米,安置新拆迁户137户,企业30家;

  实现了5平方公里内的“九通一平”和亮化绿化;

  在招商引资方面,新入驻企业139家,商户89家,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有32家,资产超亿元的8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14家;

  发展科技企业112家,研发机构58个;区内就业人口3.3万人;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06亿元,建厂房、车间147万平方米,投资强度每平方公里达10.75亿元;

  2005年,园区企业实现销售55亿元,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4.56亿元;两年间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

  滑学之还高度注重园区的软环境建设。2005年8月,园区全区通过ISO14000认证,成为全省唯一通过ISO14000认证的开发区。指导园区与中国专利网络中心签署了联合战略协议,使园区内的骨干企业同德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起重行业机构建立了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产业水平迅速得到提高。

  滑学之还引导园区企业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路子。

  两年多来,园区企业先后和中科院、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国家铸造协会等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设立研发机构58家,引进技术26项,开发新产品78项。

  在高新技术项目研究开发与对接中,园区与科研院校加强联系,促进横向联合。如河南巨人起重机有限公司与南京电机总厂科研中心的新型电机开发研究项目;河南京平电瓷电器有限公司与华北电力大学的直流屏电器柜技术研究项目;河南省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起重机研究所的垃圾吊和新型起重机技术开发项目都已对接,签订了科技合作开发研究协议书。河南省京平电瓷电器有限公司高新技术新材料产品棒式绝缘子已投产上市。

  目前,园区对区内企业,做到了技术研究创新工作有规划、有计划、有考核、有奖惩。

  由于滑学之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园区企业的科研开发取得了丰硕成果。

  大吨位节能起重机、多功能机械手起重机、无人驾驶数控起重机、300吨-500吨变频桥式起重机、环链电动葫芦、50吨旋转钩吊具等高新技术产品都相继问世。企业申报各类科技计划累计43项,专利申报101件。为加强园区制造业信息化的基础建设,还积极争取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支持,引领巨人公司、重工集团、中原起重电器公司、东风起重公司等企业实施了制造业信息化软件管理工程,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持与服务,这些企业也成为河南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

  如今,该园区已经形成了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主体,集生产、科研、服务为一体的民营科技园区。

  滑学之和他带领的一班园区人,以艰辛与汗水、坚韧与执著、创新与奉献,得到了原本无意追求与索取的荣誉。

  2004年12月,滑学之被经济日报中国经济信息杂志、中国发展和改革国际促进会联合评为“中国改革人物百名优秀人物”,2005年又被中国经济精英论坛联席会、经济视点报、河南经济人物评选委员会评选为“河南省经济十大新闻人物”。

  2006年2月7日,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徐光春,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柏拴轻车简从,风尘仆仆到长垣调研县域经济的发展。

  徐书记兴奋地说,如何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我在长垣找到了答案……从长垣看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对长垣的经验,要认真总结、宣传。

  省委书记的肯定和鼓励,既让长垣人,更让园区的每个职工备受鼓舞。从此,河南长垣起重工业园区以更加崭新的精神面貌开始了新的征程!

  展望

  滑学之,这位新时代的“铁人”,丝毫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对奖杯与赞语看得很淡很淡。他认为,荣誉仅仅是对人的一种评价,而群众需要的,是领导干部对社会的奉献,是给他们带来的实惠,是为长垣发展的宏伟蓝图增光添彩。

  滑学之很清楚,目前园区的资金困难,还影响着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园区内的企业科技水平、创新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园区要叫响全国,走向世界,还要拿出自己的拳头产品、打造自己的名优品牌。

  滑学之多次动情地说:“园区有基础、有潜力,深得民心,前途无量。再过几年,园区会发展得更快、建设得更美好!”

  多么铿锵的声音!好吧!人们期待,社会期待,时代期待。“铁人”滑学之,一定会携带着他仅两岁半的“园区”,再跨过几个两岁半,一步步走向富庶,一步步走向辉煌,一步步为民造出更大、更多的福祉。

  目前,园区政通人和、企业发达、景新业荣。

  现在,滑学之又借园区通过国家审定的东风,为园区规划了新的发展目标:

  在总的方向上,园区要以起重机械为主导,配套发展第三产业,建成生态型工业园区;在最近5年内,园区要建成国家级起重机械制造和贸易中心;在最近10年内,完成园区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村向城镇、农民向市民的过渡。

  我们相信,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

  (标题书法韩嘉俊)

  时振中陈兆胜萧岐峻

  省委书记徐光春在长垣起重企业调研

  长垣县委书记刘森(右二)在园区指导工作

  长垣县人民政府县长李刚(左三)在园区指导工作

  滑学之(中)与园区其他领导成员研究工作

  该园区为河南省民营科技园区之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