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查查高速公路“补丁”背后的猫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07:47 海南新闻网-海南日报

  近日,《人民日报》披露了京珠高速公路湖南湘潭至宜章段的路面质量问题。报道说,湘潭至宜章高速公路是荣获省部级“优质”工程的路段,但是,近一年来,这段约300公里的高速公路一直维修不断。沿途上,“前方施工,车辆慢行”、“道路施工,限速30公里”的警示标志随处可见,路面上数以千计的“补丁”更是给过往司机留下了深刻印象。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一段设计使用寿命20年、并荣获“优质”工程荣誉的高速路

,用了不到5年时间就坑坑洼洼、高低不平、“重病缠身”了呢?其实,给高速公路打“补丁”并非仅存在于湘潭至宜章路段。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这种现象很普遍,只不过是程度不同罢了。在高速公路网络中,有的路段因路基不牢,使用没多久就坍塌垮掉了;有的路段因沥青铺的厚度不够,刚通车就大修,路面上“补丁”摞“补丁”;有的桥梁使用没几年,就散了架,甚至断裂,造成车毁人亡。如国家重点工程、湖北黄石长江公路大桥竣工仅7年就病入膏肓,有关部门在投入7000多万元进行“大修”后仍未矫正,只好决定投资29.4亿元再建一座大桥。

  出现上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关公路主管部门会以车辆超载、车流量大、技术不成熟、多雨多雪气候条件恶劣、地质情况复杂等诸多客观原因来搪塞、轻描淡写地推托责任。但这不是问题的实质。高速公路存在质量隐患的深层次原因,出在思想上,出在职业道德方面。

  众所周知,一个时期以来高速公路成了腐败的高发地,交通厅局长成了高危职业之一。因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招投标不规范、暗箱操作盛行,致使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往往由个人说了算。加之工程层层转包,层层扒皮,到最后,真正用在公路建设上的款项所剩无几,施工方不得不以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手段来完成建设任务,因此,就难以保证工程质量。这才是问题的根本。近几年,在国家投入巨额资金修建高速公路的过程中,不知“绊倒”了多少官员?仅媒体披露的重大案件,就有新疆、四川、广东、湖南、江苏、北京、河南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0余位交通厅局长相继落马。在河南,连续三任交通厅长“前腐后继”。

  高速公路上的“补丁”如同政府脸上的“疤”,藏不住,洗不掉,除不去,是公路主管部门的隐痛,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毛病。它不但给国家造成了惊人的浪费,而且还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治理高速公路上的腐败,不妨从路面上的“补丁”抓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