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透支的教育公平不要为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14:38 浙江在线

  近年来,浙江瑞安市教育局局长叶耀国力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同城待遇”政策,引发一系列新问题。“从2003年开始,外来借读的孩子以每年4000人的速度递增,现在已经超过3万人。一些学校已经处于超负荷运转,而前来就学的孩子仍然络绎不绝。”叶耀国说。(6月5日《中国青年报》)

  瑞安民营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优良,是浙江省“教育强市”。但从目前来看,所谓

“同城待遇”的美丽蓝图越来越接近失败。这个艰难的公平普及与近乎透支的城乡平衡过程,也再一次说明教育公平受到地区政策人文环境瓜蔓式的束缚,而具有很强的排斥性。在人人都与之发生关系的教育环境里,即使从外部来看,每一个城市人都需要公平,但拒绝公平甚至反感公平却成了普遍行为。

  瑞安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同城待遇”面临困难,有许多原因。首先是这种毫无回报的资源补贴令他们不满意,公平之中隐藏着巨大的不平衡感;其次,外来工流动性强,他们的子女也很难在一处安定下来,许多学校的转校频率过高,影响了学籍管理和教学工作;再次,在瑞安上学的农民工子弟为3.1万人,其所需资源等于新建31所千人规模的学校。按照当地标准和收入水平,用地至少需1000亩,投资也不能少于3个亿。这些因素的任何一条,都是对教育公平的巨大掣肘。

  今年两会期间,温州几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全国实行教育助学凭证”就缘于瑞安教育系统的这件尴尬事。原先的教育成就成了左右两难的痛苦心结,以前是务工者为了务工而把子女带到瑞安,现在是为了子女能去瑞安读书而到瑞安务工。其实这些都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瑞安教育部门有提供公平的意识,却没有承受公平的能力,这种唯公平而公平的激情把瑞安教育部门拖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与其说是一种冤屈,倒不如说是一种短视,是不成熟教育观的反噬性危害的体现。

  并不是所有地方的教育公平都跟瑞安一样遭遇瓶颈问题。比如在南京,截至目前,该市5.2万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民工子女在宁就学率达99.85%。去年10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南京调研考察时,对外来民工子女在宁就学享受的“同城待遇”表示赞许。(5月25日《新华日报》)南京推行“同城待遇”显然有更为成熟的操作方案,比如市财政的巨大投入,市民群体对农民工的包容心态,城市公办学校的容量等等,这些因素共同促使“同城待遇”可以在这个城市很好地进行。

  比较二者,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公平能不能普及,或者说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能不能享受到“同城待遇”,必须有良好的协调机制和成熟的环境。教育部门的满腔热情得不到人民的支持,甚至让人民感觉到另外一种不满,教育公平的每一步都会迈的沉重而艰难。人民虽然支持,却没有硬件数量与质量的保证,教育公平也只能是幻影。不成熟的政策观念,再加上公平激情,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同城待遇”泡沫的破灭。

  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美好的教育公平不必着急推行,而应该采取能力范围内的手段。比如吸纳农民工子女到民办学校就读,靠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分解他们的上学压力。教育公平如果不能长期效果体现出来,透支性地推行它们又有何用?


作者: 肖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