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说说“劳模”的“含金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6日06:00 光明网
谭浩俊

  “五·一”已过,又一批值得尊敬的人获得了“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对于上了一定岁数的人,在他们心中,“劳动模范”一直是一个十分神圣、十分敬仰的称号,也是一个令他们十分羡慕、十分向往的词,很多人一辈子都在争取能够当上一次“劳动模范”。

  然而,时代不同,“劳动模范”这个称号,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其“含金量”也有所不同。受一些因素的影响,一些“劳模”的“含金量”明显下降。

  名额分配对“劳模”含金量的影响。众所周知,目前对“劳模”的评选,其名额是按照地区、行业进行分配的,而且,有的还提出了性别、年龄、职业、工种等方面的要求,这样一来,其评选面就非常的窄,有的甚至对号入座、依人画象,所评上的“劳模”,其含金量也就可想而知。

  偶尔闪光现象对“劳模”含金量的影响。所谓偶尔闪光现象,是指某一个人在某一特殊的条件下,完成了某一具有强烈闪光作用的行为,如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器官捐献等,虽然他们的这一行为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得到社会的发扬,得到公众的学习,但是,他们的行为,只能获得诸如见义勇为奖、感动某某奖、公益爱心奖等单项奖。然而,实际情况是,这些突发的闪光行为,却往往左右了“劳模”的评选,这些人一般都能够获得当地的“劳模”称号,甚至更高档次的“劳模”称号。我们认为,所谓劳动模范,是指在工作中表现突出、具有特别贡献、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劳动者才能够获得这一光荣称号。如果有某种特别闪光行为的人平时工作也很突出,评选为“劳模”无可非议,而且应该优先。事实上,很多有偶尔闪光现象的英雄,平时工作并不突出,也没有特别的贡献,如果他们当选“劳模”,对哪些真正具备“劳模”条件而评选不上的劳动者是不公平的,这些人当上“劳模”在一定程度上是会影响到“劳模”的含金量的。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模”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模”的含金量比较。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要想成为“劳模”,特别是全国“劳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的付出可能是常人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特别是企业的领导,要想获得“劳模”,更是需要付出加倍的代价,他需要层层级级,一个一个地进行推荐、筛选、评判,所以,一旦评选出来的“劳模”,绝对是称职的,象“铁人”王进喜这样的“劳模”,让人打心眼里佩服、敬仰。相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模”的获得,有时要来得容易的多,关键是“劳模”的评选具有较强的功利性,经济指标和眼前效益考虑得过多,特别是对企业领导人获得“劳模”的条件过于单一,只要企业效益好,不管企业负责人本人条件如何、贡献如何、劳动的态度如何、口碑如何,都能够在经济效益一个指标上获得“劳模”称号,这也直接造成了一些所谓的“劳模”,在获得“劳模”这一光荣称号不长时间,就因为各种问题被抓、被处理等现象。所以,目前的“劳模”,由于评选的条件、标准、要求降低,也就直接影响了“劳模”的含金量。

  “劳模”与“劳模”的含金量被社会分工人为地降低。按理,在同等条件下获得同等“劳模”称号的,应该享受同等的社会、经济、政治待遇。事实上,农民“劳模”、企业“劳模与机关事业单位“劳模”相比,其“含金量”相差很大,他们除了名誉上是一样的外,无论是政治待遇、社会待遇,特别是经济待遇,远不如机关事业单位的“劳模”,他们没有相同的经济报酬、没有社会保障,很多甚至面临失业、失岗、失去生活保障的问题。这种社会分工的不同,客观上造成了“劳模”含金量的不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