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走进骄阳下的挥镰现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6日08:20 淄博新闻网

  本报记者 杜燕侠 王克鹏 特约记者 闫盛霆编者按 又是一年麦子黄。为了配合搞好“三夏”生产宣传,唱好“四季歌”,本报特别组织记者深入“三夏”一线进行体验,在亲身感受火热的“三夏”生产、生活的同时,通过来自第一现场的采访报道,展示劳动者奋战“三夏”的高昂干劲、精神风貌和广大农民迎接夏粮丰收的喜悦心情,推广各地战“三夏”、夺丰收的典型做法和宝贵经验。从今日起陆续推出《体验“三夏”》栏目,敬请关注。

  6月天的当午,骄阳似火,山区的小麦也熟得格外早。记者体验“三夏”首站来到了位于淄川区东部的纯山区镇――黑旺镇。

  驱车沿山村公路前行,阵阵麦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放眼望去,一块块金黄的麦田散落在山坡上、山洼里,与青山相映,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丰收画卷。

  陪同我们采访的镇农委蒲先刚主任介绍说,由于这里是纯山区,土地金贵得很,能开垦的地方老百姓决不让它荒着。有的地块当地百姓称之为“树窝子地”,大小不一,也很不规则。

  在土湾村公路边,村民袁荣刚、殷秀娟夫妇正在埋头挥镰抢收。

  “你好,今年的收成不错吧?”我们和他俩打起了招呼。

  “今年天旱,再加上这是‘树窝子地’,小麦有点受影响。”擦去满脸的汗水,袁荣刚实打实地说。

  “你们俩一年到头就种这一小片地吗?”记者问。

  “不是。他在外开车搞运输,一月差不多能挣1800多块钱。麦收忙不过来,才把他叫回来了。”妻子殷秀娟指着丈夫说。

  “这样的收入,种不种地对你家也无所谓了吧?”记者问道。

  袁荣刚摆摆手说:“咱农民种庄稼出身,哪能让地荒着。现在国家对农民种地政策越来越好,种粮比前些年更有账算了。有块地种着,在外打工心里也踏实啊。”记者拿过镰刀体验了一下,这才发现,尽管早年也干过这苦活,一招一式也蛮像样子,但比袁荣刚明显慢多了。没一会儿功夫,就汗流浃背了。

  记者发现,他家的这片地里的核桃树苗已有一米多高,有的已挂了果。袁荣刚说,为了核桃,明年这片地就不种麦子了。记者终于明白了“树窝子地”金贵的含义。

  谈话间,不远的地头上传来了机器的轰鸣声。循声望去,但见麦糠纷飞翻金浪,几个人正围着机器忙碌着。我们凑上前去,原来这里在进行小麦田间现场脱粒。为了不耽搁人家干活,我们先站在一旁注视着。地头上一位农妇告诉我们,这脱粒机是东井村的殷长树自己买的,专门走村串乡帮人搞脱粒。

  机器一停,我们找到了机主殷长树。“殷师傅,你怎么想起来干这个活的?”“俺这山区大型联合收割机进不来,人工脱粒很费事。我就花400元买了这台脱粒机。

  平时俺爷俩干,夏收能忙一个多星期。大伙儿都很欢迎。”“怎么收费?”“一小时48元。这不,给这一家脱完用了10分钟。”“干这个的多吗?”“俺村里还有几户,别的村也有。你看那边就有一家。”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们徒步走上山坡。这一家的机主叫孙潍训,干这个活已有两年了。

  “你帮别人搞脱粒,自家的地怎么办?”“花点钱找别人收啊。我在这里干上一个小时就能挣回来。”殷长树得意地说。想不到山里人挣钱的门道也蛮精到呢!黄昏时分,在回镇政府的路上,我们遇到了刚刚收工的蓼坞村的赵家广,他的农用车上垛满了麦捆。赵家广老两口种了一亩多地,他平时在外卖粉条。“明后天我的麦子就收完了,能挣几个零花钱,打点酒喝也不成问题。”老人开朗地说。

  “这是你自己买的车?”“以前我是赶着驴车卖粉条,去年我花了7000块钱买了这台车,你看怎么样?”看得出,老人对生活满怀惬意。

  镇农委蒲先刚主任说,山区农民很不容易。为了给农民搞好“三夏”服务,镇上从技术、信息、农资供应、结构调整各方面全力搞好服务。在镇政府大门口,记者发现了一门大炮。蒲主任说,山区夏天气候变化无常,为了防雹,在气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我们备下了这门炮,8名工作人员和炮手24小时待命,以防这来之不易的收成遭受损失。

  我们了解到,黑旺镇这些年农业结构调整很有成效。特别是蓼坞小米形成了规模,还打响了牌子。春小米已于4月份种上了,夏小米播种还要等一段时间。黑旺的“三夏”正孕育着更多丰收的希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