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瑞安新政 一个悖论下的公平梦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6日09:00 温州新闻网

  一直被舆论叫好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同城待遇”在不少先行城市遭遇挫折,先是武汉教育局在城市家长压力下,推出了“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的退步政策;再就是浙江瑞安市,从2003年开始推出“同城待遇”政策后,由于门槛很低,外来借读的孩子以每年4000人的速度递增,不少农民工不仅带来了自家儿女,还带来了侄儿、外甥,一些学校已经处于超负荷运转,很多本地人反对把自家孩子和农民工子女放在一个班。“同城待遇”政策遭遇着财力、资源、管理、理念等许多问题。(6月5日《中国青年报》)

  瑞安新政:一个悖论下的公平梦想

  作为罗尔斯所著《万民法》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他这样为“现实的乌托邦”进行诠注:“我坚信这种(社会)是现实的,因为它可以且能够存在。我之所以说它也是乌托邦的、是极其理想和非常可取的,原因在于‘合理、正义’与‘能使公民实现他们最根本利益的条件’在它这里得到了统一”。———我不可遏止地想起这个概念,缘于6月5日《中国青年报》对瑞安市教育局力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同城待遇”政策的报道。不过当我看到这个报道时,它正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尴尬。

  一方面,由于瑞安教改规定,外来农民工只要持暂住证和夫妻一方所在企业的证明,子女即可在瑞安市公立学校就近入学,而且农民工子弟还可以像当地贫困家庭孩子一样申请“教育助学凭证”,从而得到相应的资金补助。这导致了教育资源愈来愈不能满足络绎不绝前来的农民工子女的压力。另一方面,“同城待遇”遭到很多本地人的不满,同时,更有人认为“同城待遇”使政府的钱有了外流之虞。种种压力之下,力推这种政策的教育局长叶耀国决定放松原来的“同城标准”,变就近入学为相对就近入学。

  一个努力要在地上建立天堂的人,是可敬的,但与此同时,仅凭一己之力也必然是不自量力的。“同城待遇”政策所遭遇的困境,以及叶耀国的黯然“放松”与让步,是我们看到的一个结局。但其中真正的原因,不是因为瑞安教改本身存在不足,甚至不在于当地的一些意见阻力,而只能源自整个国家的教育现状。

  今天,处于教育资源劣势中的人们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早已冲决于内,而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却最大程度地阻碍了疏缓这种渴望的可能。在这种情形之下,“瑞安”的出现,必不可免地将引发一种“聚集效应”,它一方面使得应者景从,另一方面,以瑞安有限之资源,当然也无法满足更大群体的无限之渴望,而在这种不堪重负之下,公平梦想最终也就只能成为一场乌托邦。是的,如果没有从国家层面对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整体安排与推进,这种结局必然就是瑞安不可绕行的宿命。

  “不谋合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这是瑞安新政所无法突破的致命瓶颈,而这一点,我们同样从很多方面都曾经得到一一印证。比如郑州户籍新政的被迫叫停:2003年8月,郑州市入户政策完全放开,允许外地人员以“投亲靠友”等方式办理户口,在全国都属超前。一年内,郑州市新增入户人口15万。同样在不堪重负之下,不得不于去年8月实施叫停。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如沈阳恢复暂住证制度。而在医疗体制改革方面,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窘境,即我们总是寄希望于一些小的修补,而这根本不足以减缓整个体制之弊。

  也许质而言之,瑞安“同城待遇”政策只是一个还没有来得及做得更好就濒临破产的公平梦想。但无论如何,瑞安努力撕开的幕帷之一角,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关于“现实的乌托邦”的光亮与希望。瑞安新政正在得到媒体及国家教育部门的关注,这是一个好现象,我们的希望也正在于它必将“启迪中国”的意义。“希望一个像我们在这里所设想的国家产物有朝一日,无论它可能来得多么迟缓,能达到完美之境”。

  -杨耕身

  "同城待遇""同"得还不够

  面对实践中涌现出的新问题,一个疑云笼罩在许多人的头脑中:难道是"同城待遇"的步子跨得太大、门槛降得太低、待遇过于开放,或者说当前条件下根本就不适合实行"同城待遇"?---笔者的观点正相反,"同城待遇"政策遇阻,问题不在"同"得太多或太开放,而恰恰在"同"得还不够、"同"得还不充分上。

  首先必须厘清这样一个问题,"同城待遇"不是一个经济效益框架中的计算结果,不是城市对农民工的恩赐,不是一个利益博弈的结果(农民工是博弈不过城市人的),更不是多数人投票就可以否决的,它是一个超越功利、承载公正、自然公理意义上的平等权利问题---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平,享受到同等教育待遇是农民工子女的应得权利,城里人反对、资源限制、管理难度等都不能成为"不给农民工子女相同待遇"的理由。即使出现了许多难题,"同城待遇"的价值取向也不应被质疑。

  更何况,"同城待遇"政策在瑞安引发的农民工子女入学井喷、学校超负荷运转,问题并不在"同"得过多,而在于"同"得太少、"同"得还不够。

  降低入学门槛迅速导致农民工子女入学井喷,这首先暴露出实施"同城待遇"政策的城市还很少,"同城待遇"远未成为一种城市共识和普遍选择---正是这种局部、个别、零星的"降低门槛",才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向那些城市的集中涌入,使学校超负荷运转。据报道,瑞安实行"同城待遇"政策后,一些农民工不仅带来了自家儿女,还带来了侄子、外甥;不少农民工正是看中瑞安这一开放政策才选择到瑞安打工,以圆子女的城市"求学梦"。这是一种类似木桶效应的"福利移民效应"。

  如果全国大多数城市对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限制都放开、都实施"同城待遇"了,是不会出现这种过分拥挤现象的。一方面,农民工子女会分流到各大城市,另一方面,各城市的教育资源也会得到更均匀和更充分的利用。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看,瑞安实行"同城待遇"政策后,为什么那么多农民工选择把儿女带到城市里来读书?要知道,虽然与城里孩子享受同等教育待遇了,但相比在农村读书,成本还是高不少的,他们为何舍得付出成本把孩子带到城市学校?我想,问题出在巨大的城乡教育差距上,相比农村,城市能享受到更多的教育投入,集中更多的教育资源,受到更好的教育,有多得多的机会考上大学。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正是农村教育的凋敝,使城市一旦放开入学身份限制,就造成农民工子女的入学井喷。

  问题很明显,"同城待遇"政策是不能单向度地推进的,如果单纯只在城市放开"同城待遇",而不在一个更宏观的层次上实施教育公平---城乡的教育公平,以平等的资金投入和资源投入消弭城乡间的教育差距,拥挤和井喷是必然的现象,这会进一步加剧农村教育的衰落。

  单纯在几座城市推进"同城待遇"、单向度地仅在城市推进"同城待遇",这正是"同"得还不够的体现。

  -曹林

  来源:《燕赵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