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爱心救助中的匿名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6日09:29 新文化报

  ■开栏语

  本报评论专栏从今天起与您有约。评论,当然要以新闻事件的发生作为由头,不论这些事件与您的时空距离是近还是远,只要能触动您的心灵,影响您的生活,我们都将伴您共同延伸阅读,与您一起有感而发,这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落脚点。

  故作深奥、孤芳自赏从不是我们的风格,一壶温吞水更是评论大忌。明白、平实、切中要害,保证旗帜鲜明,尽量有所建设,这是我们希望做到的,肯定也是您希望看到的。

  读者成就新闻。这个专栏是属于我们大家的。从政策之变到身边小事,您都可以发表看法,您的言论我们将择优选登。

  从“我们没有能力救孩子,心疼啊”到“这么多好心人帮助我们,我们再也不会离开孩子”,社会温情再一次释放了伟大的力量,白氏夫妇收获的,不仅仅是充满希望的未来,还有更宝贵的信念。

  在昨天如潮涌来的爱心中,有一份特别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一位上海的先生表示要“承包”白氏夫妇患病女儿的全部治疗费用,但他不肯提供真实身份,只说想帮白家渡过难关,甚至不想让媒体进行更多的渲染。(本报今日9版)

  匿名捐助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令人感念之余还往往会引来一连串的猜想:捐助者是谁?他为什么选择匿名?他的财富是怎样得来的?有没有什么难以启齿的隐衷?

  我们的关注很大程度上还与本报6月1日4版的报道《5万元有没有?捐给谁?》有关。在那则报道中,主人公之一、开美容院的刘先生被14名白血病患儿家长苦苦寻找,原因是刘先生在街头被他们集体募捐的行为打动后,亲赴

医院并“疑似”把5万元捐给了14个患儿之外的病患,从而引发了所捐“款项”究竟属谁之争。两天后,刘先生出面证实,他确有捐款意向,但当天并未捐款,他的“苦衷”是:“治疗白血病要很多钱,他和员工能力有限,想帮助一个病情较轻的孩子……”

  无端猜测看似其来有自,但刘先生“苦衷”的背后却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个体善举面对社会现实所感染的一种不适之症。

  白家的获救经历在中国民间救助案例中极具典型性——求助者引起媒体关注,媒体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整个救助链条建立在充分获取社会关注度的基础之上。这意味着救助者和捐助者都将在救助的过程中成为公众人物,无论本人是否在意这一结果。

  爱心无轻重之分,但在中国慈善事业的现实面前,越有实力的捐助者、越高额度的捐助,面临的压力可能越大。比如刘先生现实的选择是帮助一个家庭实现梦想,但他面临的是14个患儿家长的企盼,这种反差反映了现实的凝重;财富亦无善恶之辨,对于财富源流的道德考量虽然有深厚的民族传统为依据,但面对现实,理性地引导财富的流向才是明智的选择。所以,匿名没有什么不好,最终爱心实现,施善款、得善果,善莫大焉!

  比较接近理想状态的救助链条可能是这样的,求助者尤其是捐助者拥有更多的隐私空间和选择权利,爱心不似骤雨更像溪流,能够稳定地提供滋养,也能惠泽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群。

  很多读者向我们提议成立白血病救治基金,那些走到一起寻求帮助的14名白血病患儿家长也希望能有类似机构为他们提供支持。但在这些还只是设想之前,上海那位匿名捐助者低调表达爱心的做法,未尝不是非理想环境下的现实选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