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四川一考生为上北大两次复读 如此"执着"该不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6日10:17 新华网

  新华网成都6月6日电(记者刘大江)王翔(化名)是四川省达州市一所中学的“高五”学生。“高五”是他的自嘲说法,因为这是他第二次复读高三。性格憨厚的王翔并不是差生,他的学习成绩在文科班一直名列前茅,两次高考成绩都远远高于重点本科线。

  “读高五,是因为我想考北大,但两次都擦肩而过!”王翔的声音显得低沉而无奈。

  在学校高三年级3个文科班中,王翔一直很出名。王翔的名气来源于他的学习刻苦和成绩拔尖,以及“非北大不读”的悲壮。王翔长得很瘦,瘦削的长脸上架着一副随时都可能掉下来的宽框大眼镜,镜片厚厚的。

  王翔是班上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但学习好并不意味着运气就好。王翔一直梦想成为北大学生中的一员,但两次高考都失之交臂。第一次高考,他分数离北大录取线只差3分。高考时有道数学题出现一个小小失误,走出考场和老师对答案,才发现自己把演算在草稿纸上的数字写错了。“这个不应该发生的错误,使我白白丢了足以考上北大的5分。”他懊悔不已。第二次高考,王翔的考分离北大录取线也只差了2分。与名牌大学擦肩而过的懊恼、后悔等复杂情绪,使他感觉自己成了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逢人就诉说当时“考试前不耍那么一天,现在说不准就考上北大了”。

  没考上北大,王翔也有机会读其他大学,但他却放弃了。班主任林老师惋惜地说,前年省内一所一般本科院校,录取了他,他却没去。去年填报志愿,他干脆只填了北大,其余的志愿全是空白。“这孩子很犟,说什么都听不进去。” 王翔告诉记者,今年四川还是考后填志愿,到时候他会像去年一样,只填报北大,“考不上的话,我宁愿第三次复读”。

  “考上名牌大学,可以给父母争光。”这是王翔的心声。王翔的父母是县城破产企业的下岗职工,现在以摆小吃摊为生。王翔说:“我家穷,又没地位,考上北大,就可以在那些平时看不起我家的人面前扬眉吐气。”当地人告诉记者,王翔所在的县近年来没有人考上北大清华,大约是5年前有个乡下学生考上清华,结果学校大放鞭炮庆祝,连县长都专程赶到这名考生的乡下老家表示祝贺,说为全县人民争了光,还奖励了5万元钱。这名考生至今还是当地人用来教育孩子好好读书将来出人头地的活教材。

  学校一位教师告诉记者,其实学校也是支持王翔向北大发起冲锋的,因为这所有百年历史的省重点中学5年来没有学生考上北大清华,不但学校领导脸上无光,连县领导都觉得没有面子。去年,学校高考成绩不理想,县长亲自到学校检查工作,语气严厉地批评学校领导“教学无能”,学校的压力很大。为了确保王翔冲击北大的“重点工程”,学校不仅免去了他所有的上学费用,而且每月给他发放一些生活补助,指派精干教师给他开小灶。

  高考将至,王翔一如既往地埋身于高高的复习资料中,厚如啤酒瓶底的眼镜片后面,依然透着固执的光彩。令人担心的是,如果今后他依然不能遂愿,那会不会上演一幕高考“八年抗战”的悲剧?这个成绩原本优秀的孩子的命运将如何?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胡光伟认为,王翔身上比较典型地体现出“名校情结”,这种“非名牌大学不读”的心态,包含着这名学生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暴露出他对人才观的片面理解。其实,非名校的学生通过刻苦努力,同样可以成才,类似例子屡见不鲜。王翔这种近乎病态的“名校情结”,社会上流行的对于“高考状元”的不正确观点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部分地方将之作为政绩工程更是错误的。平静地对待高考,成熟地对待考试结果,这才是广大考生最需要的。毕竟,高考只是一次比较重要的选拔考试而已,名校也不是广大青年成才的唯一渠道。(完)

  相关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