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罗瑞明:应变"上访"为"下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6日10:30 东方网

  访工作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构筑和谐社会的一大要素,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信访工作的渠道越来越宽,信访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信访部门的职能不断的强化,领导信箱,信息平台等简便有利的方式普遍的展现,特别是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更彰显出其亲民性。

  “下访”是最直接,最快速的接访形式,它能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信访人的忧愁

、悲愤,既节约了上访人的上访成本,又能在实地对上访的原因、事件,知情人进行深入的了解,拉近与上访人的距离,消除隔阂,化解矛盾,真实的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还能把一些容易激化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下访”变群众来为到群众中去,这不仅是一种作风的转变,更体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但是,以往我们的一些部门只是把信访工作当作是一种挡箭牌,对群众的来信来访采取能挡则挡,能堵则堵,能缓则缓,能拖则拖。有的信访办成了领导干部的拦挡办,有的信访部门充当的是“二传手”,既使是能对群众信访予以重视也只是停留在“不告不理”“不访不动”这么一种消极的态势。一些有冤情,一些深受不公而又不愿惊动上面的老实人;一些出不起车旅费而万般无奈的弱势者,只能将打掉的牙往肚里吞。

  在接访的过程中不失有下基层访问的调查者,他们虽然下到了基层,但是住得是高级旅馆,吃得是美味佳肴,陪同的是当地的这干部那官员,陪同者中有的就是上访人要申诉的当事人,在这种状态下,申诉者就是敢直言也不尽然,特别是一些证人就更勉为其难了。这种名义上的下访不仅不能使问题水落石出,而且掩盖了问题的真实性,产生了群众的不满情绪。从而引起新一轮的上访。

  从“上访”到“下访”虽说是一字之差,但是真正做起来非常不异,要做到真正的下访,真实的了解上访人的情感,就得沉下去,不打招呼,不惊动当地官员,请不动,礼不要,“自带干粮去办公”。就是要有一种为民排忧解难的感情,设身处地的为信访者考虑,把群众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把群众要解决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不失事宜的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变“上访”为“下访”关键在于“办”。能当场解决的问题及时解决,不拖泥带水;不能及时办的限定时间给予办,不推诿、不搪塞;对于急事、要事领导干部要亲自督办;按照政策不能办的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当事人的工作。不能因为事小而不为,更不能躲避矛盾,或者把份内能处理的矛盾上交。要坚持群众来访无小事,件件有着落,事事有交待,尽量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处理在本职范围内。克服信访工作的表面性、敷衍性、粗暴性。

  信访工作是关系改革发展大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要做好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信访工作,就应该更多的变“上访”为“下访”,在“下访”上下功夫。

  “上访”与“下访”,一字之差,体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态势,就应有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一句话就是要对人民群众有感情。


作者:罗瑞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