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自由也会成控制手段 网络审判团:受控还是失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6日10:31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信息不充分的情形下,人们很容易把长期以来或在特定事件中激发的愤怒,迁怒于一个具体的被告

  采访时,郑辰(化名)的爸爸一再追问“这件事怎么就闹得这么大?”

  对网友而言,“铜须门”是个热点话题;对网站而言,“铜须门”是上百万的点击率;但是对这位心急如焚的父亲而言,“铜须门”关系到儿子实实在在的前程。

  面对这个父亲,我们不得不考虑,如果郑辰真是被冤枉了,谁来为他被侮辱被损害的事实负责?如果他没被冤枉,网络上的道德谴责要不要考虑限度?

  失控的网络审判团

  采访中,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孙志刚案”,因为“孙志刚案”以及其他一系列民间维权行动,2003年被称为“网络民权年”。可以说,话题在网络上得以深化,形成公共意见,甚至影响到事件的处理,“孙志刚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转折之初,北京大学法学家朱苏力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激烈的道德话语、宪政话语、抽象原则能否替代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此后的“朱甘之争”中,朱苏力终于亲身领教了道德话语的厉害——宏大话语的道德优势,不容他有还击的余地。

  记者找到了当年的网络民意领袖,王怡、萧瀚、杨支柱,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对网络讨论的倦意,甚至表示,“我最近不怎么上网了”。也许,他们正用行动回答关闭“思维的碎片”论坛时所提出的问题:“理性交流的公共空间在网络时代该如何可能?”

  王怡将民意的非理性归结为以下两个原因:

  民愤的非理性,可能出自一种移情作用。即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形下,人们很容易把长期以来或在特定事件中激发的愤怒,迁怒于一个具体的被告。被告成为“替罪羊”。这时对他的审判就成了一种仪式,对他的惩罚也成了一种公开的献祭。

  民意的非理性,还因为某些时候人的意志和欲望可能受制于主流的意见,随波逐流。如麦迪逊所说,“在雅典的6000人公民大会上,即使每个人都是苏格拉底,雅典公民大会也只可能是一群暴徒”。

  著名法哲学家凯斯·桑斯坦则在《网络共和国》一书中,提出“群体极化”的理论,来解释网络中的仇恨。

  通俗地说,互联网论坛区的跟帖,有点类似于非法传销培训时的狭小空间,在一个空间内长时间传达一种单一的信息,就会让在这个空间的人得到感染,会有超强的同化效果。所以大家最后都会发出同一种声音,要么都感动,要么都愤怒。

  当网络的非理性不再仅仅表现为口舌之利,而是行动起来曝光别人邮箱时;当网上的谩骂也不解气、发展为对 “铜须”的父母进行侮辱时,这个一向失控的“审判团”便不仅仅是虚拟的,而且是现实的了。

  湖南师范大学网络伦理研究中心教授李伦,称之为“公权利的私化”,和古代的私刑没有本质区别。

  受控的网络审判团

  “表达正义感本身是正确的”,同时李伦也提醒公众——警惕道德热情在网络里被利用,警惕某些机构和组织,借网民的热情达到商业炒做的目的,警惕道德谴责被工具化,成为网络上吸引眼球的工具。

  随着有关“芙蓉姐姐”的更多细节浮出水面,“芙蓉姐姐”背后的神秘工作室开始浮现。在新浪专为“芙蓉姐姐”开辟的“新新偶像”论坛内,一名自称来自“关瑞工作室”的网友爆出“猛料”称,在整个炒作过程中,他们除了雇佣文案高手炮制“芙蓉姐姐”的文字作品外,每天还有超过100人的兼职“枪手”从不同IP地址发帖哄抬人气。

  按此说法,“芙蓉姐姐”已经成了“注意力营销”“网络营销”的经典案例。在《南方日报》刊发的《网络营销分析:天涯为什么这么火?》一文中,也把“陈易事件”当作天涯网造星运动中的最辉煌的一幕。

  为此,记者采访了天涯的网络编辑“湿-地”,他否认了对“陈易事件”的策划,但是承认,的确有天涯的专职工作人员在网络上和“八分斋”针锋相对。

  “湿-地”还向记者介绍了天涯“置顶”的4条原则:“一是文字质量高,二是话题应时,三是吸引眼球,四是引发争议。”这也正是“天涯”最近隆重介绍“二月丫头”的原因,不是因为她的帖子点击率高,而是因为她用胸部写作,写她的胸。显然,她所能引发的争议和可观赏性,都将给天涯带来可观的点击率。

  另外,有“守望者”公会的成员也投诉猫扑网,“寒先生发帖当天,我为‘铜须’辩护的帖子,虽然没有任何污言秽语,却被网管删除了。”而揭露隐私的帖子一直到郑辰网络澄清的那一天,才开始删除。

  “自由也会成为控制的手段,公众应该警惕道德谴责特有的蒙蔽性”。李伦教授认为,道德话题,正因为它很容易吸引人们朴素的热情,所以人们在讨论中也往往不会觉察出自己被利用了,正是这一点最容易使道德谴责被工具化。

  “愚弄人们最朴素感情的,一旦被发现了,人们的气愤也是最大的。”李伦说。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文晔)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