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耶鲁女孩”成功跨越中美不同教育体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6日15:09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6月6日电(记者孙丽萍)就在中国近千万考生艰难备战大学选拔考试——高考时,18岁的上海女孩方琳已经拿到了美国耶鲁大学2006年秋季的录取通知书和4.8万美金的全额奖学金。

  复旦大学教师严锋认为,方琳是一个特例。中国教育体制以高考为中心,学生们承受着考试的重负。上海每年只有一两个中学生能考入世界顶级名校并获得高额奖学金。

  然而,就读于上海市三女中的方琳觉得自己智商平平,与多数学生不同的是,她没有因学业而放弃个人兴趣。翻开方琳的履历,最为醒目的是她五花八门的爱好:手风琴、长笛、钢琴、法语、辩论赛、滑雪、溜冰、游泳。不少老师、家长视孩子的爱好为“不务正业”,但方琳的成绩单反驳了这种担心,她的课业成绩名列年级第四。

  方琳的班主任杨志军说,中国的应试型教育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学科知识,而西方学校重视开发学生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但现在西方不少高中也开始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察。方琳兴趣广泛,能够适应中美两国不同的教育体制。以她的日常成绩,也一样能通过中国的高考。

  一身休闲T恤打扮的方琳勾勒着自己的未来。她关注金融行业,“我渴望到金融精英荟萃的纽约创业!”

  “我想回家,不想考了。我感到恐惧,担心考卷发下来,而脑子一片空白,什么都写不上去!”高考前夕,中学生网民“花季未了”在博客上写出了自己的紧张心情。

  上海交大熊丙奇说:“高考本身没有错,但社会更需要素质高考、能力高考。”

  品学兼优的方琳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是,多参加社会文化活动、读书读报。她说,在耶鲁大学的面试中,考官们问的问题几乎没有书本知识。“他们问我对中国农民工问题的看法,郎平赴美执教为何引起争议,还有一些历史和国际时事方面的问题。我平时喜爱上网看新闻,阅读《经济学家》网络杂志、《纽约时报》,这帮了大忙。”

  来自教育部的消息,今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再次创下历史纪录,比去年增加了83万人。但令人忧虑的是,高考制度助推中国就业压力连年激增。

  高考和就业的双重压力迫使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提速。今年4月1日,1200多名上海高三学生参加了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这是中国高校首次以“能力、素质考题”来选拔人才。评论认为,高校自主招生给一些不擅长应付考试,但兴趣爱好广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敞开大门。(完)

  相关报道:

  ·

  ·

  ·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