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彩陶”招商引争议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7日03:08 安徽在线-安徽商报 |
在界首市,有一项流传千年的古老制陶技艺,日前被国务院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缺乏资金,这项技艺面临失传的困境,当地政府决定通过招商引资来开发保护界首彩陶,这一原本善意的行为,却引来一些专家学者以“捍卫艺术的名义”而进行的抗议。 诞生于唐朝的界首彩陶 昨天,界首彩陶技艺传人之一的芦群山向记者讲述了彩陶诞生的故事:最初,他们家族只烧黑陶,生产一些日用品,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之父李渊经过界首的“琉璃寺”,借住在附近,夜间梦见幡台,上面摆放着绿、黄、白三色陶罐,醒来后,他立即命令附近窑匠做出三色陶。但是由于当时窑匠技艺有限,烧了三天三夜,只烧出了黄、白两色陶罐,想不出做绿陶的办法。 正当大家一愁莫展时,一位铜匠经过窑厂,由于连续多日下雨,铜匠被迫在窑厂内做工,一些铜粉被风吹进窑里,没想到,这些铜粉竟然改变了陶的颜色,他们生产出来了绿陶。芦群山说,至今,铜粉仍然是他们制陶的原料之一。当芦家掌握了制作三彩陶的技艺后,开始代代相传,并逐渐传布开来。 到清末时,附近的13个村子都生产彩陶,形成了有名“十三窑”。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大量的界首彩陶通过附近的大运河运到全国各地,并被作为一种奢侈品供给达官贵人。 彩陶曾被选为“国礼” “这些彩陶鲜艳夺目,色彩丰富,颇受欧洲人的欢迎,建国不久,很多国家领导人喜欢带着界首彩陶,送给苏联、东欧等一些国家要员”,对界首彩陶颇有研究的安徽省博物馆版画家阎玉敏说。 据介绍,界首彩陶始于隋唐,盛行明清,流传至今。其制陶工艺吸收了中国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在题材选择和色彩运用上趋于质朴、粗犷与厚重,体现了民间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审美趋向。而阎玉敏等画家尝试将界首彩陶技艺用于绘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她告诉记者:“(它)实在太美了。”不久前,在第五届全国工艺美术比赛上,民间艺人芦山义的界首彩陶作品获得了“山花奖”金奖。《民间瓷器》、《陶瓷艺术》、《中国工艺美术史》、《美术报》等专业书刊对界首彩陶的评价甚高,赞誉“有形不至而艺至之妙趣”,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迄今还珍藏有界首三彩刻画陶。 保存彩陶技艺面临资金困境 据芦群山介绍,彩陶制作技艺是不传外姓的,制作彩陶时,不准外姓人观看。如果家族子弟想学习的话,只让他们自己观看制作过程,然后自己去做,全靠自己摸索,做不好还要挨打。当制作出来的彩陶有七成相似,证明自己有一定“天分”后,祖辈才开始给予指点。“学成这项技艺,最少也需要三年”,芦群山说,“有的还可能学不会”。 到了1954年,芦群山的父亲组建了“陶瓷生产合作社”,将附近所有的能工巧匠请进厂里,专门从事彩陶瓷生产,但是近些年来,由于经营不善与体制问题,企业效益越来越差,大家只能拿到很少的工资,工厂面临倒闭。 陶瓷厂不景气,导致很多年轻人都觉得制作陶瓷没前途,想学的已经很少了,芦群山说,目前,所有芦家后辈中,只有老四的儿子刚开始学习彩陶技艺,迫于生活压力,不知道他能不能坚持下来。在采访过程中,芦群山说,如果他们家族摆脱这个老的集体企业的包袱,他们有实力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但他父亲不愿意离开这个养活了百余人的厂子。 招商引资“救厂”引来非议 在界首陶瓷厂陷入困境中,界首市政府批准了“中国界首彩陶村”的招商引资项目。记者在招商说明中看到,“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其潜在的市场价值和开发能力将为投资者以丰厚的经济回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4000万元人民币。旅游休闲中心可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人民币,效益十分可观”。 根据招商项目负责人介绍,为了保护开发界首彩陶瓷,他们可以提供地皮、厂房甚至是制作技艺,目前已有十多位投资方与他们协商,有的已达成初步意向。但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一些专家的质疑,省博物馆学者阎玉顺闻此消息后,立即写了两份报告给界首市政府,呼吁停止招商引资的行为。 阎玉顺告诉记者,商人有逐利的天性,万一这个项目挣不到钱,就怕他们会“改行”丢弃这项技术,到那时后悔都来不及了;另一方面讲,保护文化遗产是政府的责任,政府不应该利用这个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招商。阎玉顺说,她将以“捍卫艺术的名义”继续呼吁,要求政府停止这种行为。 非物质遗产保护难度大 昨天,省文化厅社文处的侯处长告诉记者,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仍然没有出台相应法规,这项工作遭遇多处空白。 据侯处长介绍,关于界首彩陶招商引资的事,他们做过一些了解,当地政府认为缺乏资金,需要通过招商引资来保护与发展彩陶技艺,由于现行的《文物法》针对的是实体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法规、政策依据,文物部门不便作出更多干预,不过他们已要求界首政府不要出让彩陶的制作技艺。 据了解,不仅是界首彩陶,还有池州傩戏等也遭遇同样的问题。由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是一个新课题,文物部门也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他们希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引起政府各部门的重视,共同保护这些“文化瑰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