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与处级挂钩很荒唐不能逼科学家争着做官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7日04:41 中国青年报 |
本报记者 潘圆 李健 原春琳 “希望大家承担起培养和提携人才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任,建设好学术梯队,为年轻人奋勇创新提供舞台,为年轻人加快成才铺路搭桥。”昨天,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这番话,引起了院士们的思索。 “胡总书记为什么要对科学家们谈创新型人才这一问题?我的理解就是,他希望科学家们引领发掘创新型人才,而在创新型人才中,青年是最大群体。”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文采对本报记者说。 杨文采说,现在青年人才创新面临很多问题,一是申请不到研究项目,很多大的项目都是所长、主任通过行政方式成为负责人,青年人在给他们打工。由于自身收入与项目经费成一定比例,一些青年人才往往把精力都花在争项目上,为拿到项目搞关系,这种做法偏离了科研的宗旨,也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杨文采说,“评奖是按照申请项目时的排序来评,年轻的科学家,可能做了最关键的工作,但评奖的时候,他可能只排在第十位、第十一位。更有甚者,一些领导出书,全由年轻的博士代笔,最后这个博士可能只得到点儿劳务费,连署名的机会都没有。如果创新型人才得不到社会承任,他们就缺乏创新的动力与激情。” “这些问题的背后,说到底还是谁来引领科学创新的问题,是科学家还是官员?”中国科学院一名女院士尖锐地指出。 杨文采认为,科学家要引领年轻人创新,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而不是逼着科学家们想要做官。 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说:“现在什么都和行政级别挂起来。比如说,非要给教授定个处级待遇,这其实很荒唐。” “科学技术说到底是非常具体的工作,年轻同志应抓住精力充沛的时候多做具体科学工作,而不是学而优则仕。”中国科学院院士甘子钊强调,创新不能一窝蜂,更不能用搞运动的方式来做。任何创新都要建立在知识积累上,从这个角度来讲,“学习、学习、再学习”这个口号永不过时。但现在一些青年科技工作者心态浮躁,把精力过多地放在抱怨体制、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上;还有的学者一个暑期要参加六七场会,出几次国,真正花在做学问上的时间很少。 本报北京6月6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