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北京 阳平会馆将重开传统神怪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7日06:59 北京娱乐信报

  ■守护者口述(八) 咱北京的会馆

  近代史上的一些名人与会馆有着难解难分之缘,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也在此发生。由于历史原因,许多曾叱咤一时的老宅子已沦为大杂院。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会馆的保护力度,一批会馆得以腾退和修缮,恢复了往日风采。目前老北京的会馆经过整修对外开放的有湖广会馆和银号会馆(正乙祠)两处,阳平会馆、安徽会馆、中山会馆也基本经过修缮

  其中,建于清嘉庆年间、因可以演上天入地的神怪戏而名噪一时的阳平会馆戏楼——北京现存规模最大的古老戏楼正在紧张的修缮中,那些久违的场景有望在这里重现。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北京阳平会馆将重开传统神怪戏

  阳平会馆的二期修缮工程正在筹备之中,那些久违的神怪戏有望在这里重现。信报记者 苏冠名/摄

  讲述者:汪源

  从2003年开始,担任阳平会馆修缮工程驻派现场工程师。

  600万资产换回阳平会馆

  2000年6月

  阳平会馆独具皇家风范

  阳平会馆位于前门外小江胡同内。据记载,现存的阳平会馆建于清嘉庆七年,由小江胡同32、34、36号三个院落组成。其精华所在的戏楼,曾是京城规模最大的戏楼,同时也是独一无二的身在民间却具有皇家风范的戏楼。

  由于历史原因,阳平会馆及这座戏楼解放后一直作为北京同仁堂集团的药材库房。直到2000年,崇文区政府借南城发展和危房改造的机会,在市文物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最终通过相当于600余万元资产的置换,将阳平会馆划归当时的区文化文物局管理。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北京阳平会馆将重开传统神怪戏

  阳平会馆建于清嘉庆七年,是独一无二的身在民间却具有皇家风范的戏楼。

  2002年11月

  施工方案曾经三次调整

  到了2002年底,同仁堂所有物品搬空,一期修缮正式开工。当搭起“满堂彩”的架子后,施工人员发现这座古老戏楼的“病情”并不像当初从外表看到的那么轻,大木结构向东南方歪闪40厘米,再不进行补救就有整体坍塌的危险。于是施工单位马上把这一情况向区文委、市文物局作了汇报,市文物局当机立断重新修改了施工方案,从普通的古建修缮改为抢险加固。

  此后,随时出现新情况,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文委三方随时汇集进行研究,施工方共提出8次修改意见,施工方案作了3次调整。

  2003年

  拨正结构全靠人力完成

  由于搭起“满堂彩”架子做支撑,戏楼结构虽然倾斜,但暂时不会发生倒塌的危险,工人可以放手去拨正歪闪的柱子。古建筑都是榫卯结构,不用一根钉子,全靠榫卯之间互相交叉,维持结构稳定,所以拨正大木结构,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工程。

  首先用钢链拴在一根柱子上,用滑轮一点点矫正角度,稍一用力,就可能造成其他柱子之间脱榫,于是就得马上停下来,再重新开始。为了控制好力量,这个过程全都靠人力完成,一根柱子直径大约20厘米,数十人拽住吊链,一天也动不了两三根。

  2004年11月

  运根柱子需要先拆房子

  2004年11月,戏楼主结构拨正,一期工程基本结束。其中房梁上有12米多长一根的主柁的更换费尽周折。会馆处于小胡同深处,运料的货车只能把木材卸到胡同口,剩下的工作就全靠人力来完成。先是把柱子送进36号院,柱子太长不能拐弯,只好把工人住的房子拆个窟窿,把柱子顺进院里。然后,再用滑轮吊起柱子,横着吊到34号院的屋顶上,从戏楼二层窗户运到施工现场。

  整个工程下来,预算108万完成的工程费用也涨到159万元。施工方连连感叹这是他们承接的难度最大的古建抢险加固工程。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北京阳平会馆将重开传统神怪戏

  当年的阳平会馆戏楼,“雄伟壮观,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后曾作过同仁堂的药材库房。

  ■阳平会馆修缮进行时

  二期工程年内完工明年对外开放

  现在走进阳平会馆,仍然可以感受到史料记载中戏楼那“雄伟壮观,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看台分两层,二楼正对戏台,两侧也为看台,可放桌凳。看台护栏有雕花栏板和望柱。戏台上有一条暗道,可直通34号院的扮戏房,当年演神怪戏时,妖精就从这里钻出,而戏台顶部也有一块掀板,神仙从这“降落人间”。

  由于年代久远,现有的彩画基本剥落,这次要按传统工艺,重新做“一麻五灰”打底,从现存的彩画依稀可以看出原来为苏式彩画,这些能看出模样的彩画会原样保留,并不重新油饰,但也会刷一种透明涂料,使它和空气隔绝,防止进一步氧化。

  目前,阳平会馆的二期修缮工程正在筹备之中。二期工程投资478万元,将完成戏楼的油饰彩画,34号、36号院所有房屋的修缮,地面重新用青砖墁地,达到可以对外开放的标准。二期工程年内基本可以完工,明年将用作传统戏剧演出场所,对外开放。届时,北京又将增加一处老百姓听书看戏的好去处。

  讲述者档案:汪源

  2001年成为崇文区文委文物科工作人员,从2003年开始任阳平会馆修缮工程驻派现场工程师。

  【相关链接】

  福建汀州会馆

  历史上,北京南城商家云集、会馆林立,仅崇文区现存会馆古建筑就有38处。

  福建汀州会馆北馆坐落在崇文区前门长巷二条,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明代弘治至正德年间,相传是福建清流号裴应章尚书和原籍汀州的御史集资兴建的,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本市惟一现存的福建风格的民间古建筑庭院。2002年6月,崇文区政府先将北馆内的五十余户居民迁出,全面修缮于2003年启动。

  安徽会馆

  安徽会馆建成耗时四年,系李鸿章、李瀚章兄弟联合当时淮军将领和皖籍官员出资兴建的,耗银28000两。会馆分为中院、东院、西院三部分,被称为“京城第一会馆”。

  1998年12月,宣武区政府投资腾退安徽会馆戏楼,并进行修缮。2001年6月,戏楼等4栋文物建筑的抢险修缮工程完成;2005年,安徽省企业联合会与宣武区政府达成意向书,将筹资7000余万元共同修复、利用安徽会馆。

  信报记者 张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