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彻底摒弃以精贬杂、以雅贬俗、以汉贬胡的价值倾斜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中国古典文学图志》成杨义破题之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7日07:20 舜网-济南日报

  几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提出了“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观点,他认为,以往的中国文学地图是不完整的、简单模式化的、过多地套用了一些外来的概念。“重绘”文学地图,涉及到我们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与文学发展的整体性看法的问题。如果用大文学观去看中国文学的话,中国过去的文学史的地图必须要重绘。

  穷十年之功、杨义精心打磨的《中国古典文学图志——宋、辽、西夏、金、回鹘、

吐蕃、大理国、元代卷》由北京三联书店于2006年4月正式出版,这也是他提出“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学术理念之后问世的第一本著作。

  专家认为这部专著彻底摒弃以往文学史家所具有的以精贬杂、以雅贬俗、以汉贬胡的价值倾斜,真正尊重了中国文学的历史实际并且勾勒出中国文学的整体性和复杂性,率先发现并揭示一些富有历史震撼力的中国文学与文化演变规律。

  三个学术创新

  在《中国古典文学图志》出版座谈会,与会专家评价这本书在三个方面有学术创新。

  首次系统论述了10—14世纪跨地域民族文化的多元重组,即中原文学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学的相激相融问题。探究了中原文化的凝聚力、辐射力与边远民族文化的“边缘的活力”交互作用的合力机制和动力系统。深入分析论证10世纪以后的中国文学是汉族文学与多民族、多形态的边疆文学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层面上齐头并进而共组的一个博大精深、多元一体又充满活力的总体文学结构。

  家族文化及其迁徙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城市文化空间、贬官文化空间、山林文化空间及馆阁文化空间之间的关系等人文地理学、文学地理学问题也在这部专著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10—14世纪出现的诸多文化板块的存在及文化融合、文化变迁引发的复杂问题经由著者的别具慧眼的地域性考察,从空间的形态上还原了长期被漠视的文学历史进程的真相。

  首次从文化层面关注文学的雅俗相推问题。通过考察文人探索与民间智慧的互动互补,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相互影响与转化,以及书面文学与口承文学如何展示不同的文化智慧,揭示了客观存在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良性互动的生态关系,展示了10—14世纪更广阔的文化空间和文化智慧的,生动还原了那一时期的文学整体状貌。

  图片精挑细选文字严谨有趣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杨义就主持撰述了《中国新文学图志》,开图志写作风气之先。但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图志》绝非仅仅是对象上的变化而已,而是从深刻的文学史观念出发,创作上更加成熟的图史互动的文学史新著。

  全书40万字,精选图片317幅,作者在选辑和评析中不仅注意到了这些图片的文献价值,更注意到了它们的精神文化价值。图画收罗的范围不仅在类别上更加广阔(包括了出土文物、碑帖、雕塑、壁画、文人画、书法、年画、古籍插图、版本照片、外国绘画、实景拍摄等),在形式上更加多样(有古有今,若雅若俗,或绘或摄,亦中亦外),而且在图画的安排布置和文化阐释上更具匠心。作者还为其中近一半的图片精心撰写了文字长短不一的说明,或画龙点睛,或补充介绍,或直接抒发一个阅画者当下的感受,或透露出胡化、汉化这类深在的文化意义,慧心妙语,摇曳生姿,其专家之学的效果判然有别于坊间各种鱼目混杂的插图本。

  《中国古典文学图志——宋、辽、西夏、金、回鹘、吐蕃、大理国、元代卷》仅仅是“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破题之作,但它的出版,标志着杨义的学术创制又迈出了沉稳坚实的一步。据了解,杨义将续写中国史上其他朝代的文学图志,使《中国古典文学图志》和《中国新文学图志》联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