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防治矿难需创新社会公众监督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7日08:28 浙江在线

  随着有关部门对山西左云县张家场乡新井煤矿“518”特别重大透水事故调查的深入,事故背后的真相正在逐步显现。在国务院事故调查组成立大会上,调查组组长、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指出,新井煤矿在资源管理、生产管理、安全管理、火工品管理、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均存在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实际上是“五毒俱全”。

  令人震惊的是,这样一个“五毒俱全”的煤矿居然是“六证齐全”!更令人震惊的

是,这个“五毒俱全”的煤矿居然在县乡政府及监管部门的眼皮子底下堂而皇之地违法、违规长期组织生产!尤其令人震惊的是,在近年来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对非法、违法煤矿的整顿和打击力度不断加大,新政策新措施不断出台的严打形势下,这个“五毒俱全”的煤矿居然奇迹般生存下来,而且变本加厉,实际产量超过批准能力的8倍,下井人数超过山西省规定的10倍!

  这起性质恶劣、损失严重、影响极坏、特别重大的煤矿透水和瞒报事故,将基层政府和部门监管的漏洞尽显无遗。而这一事故由群众举报才得以揭开盖子的情况也证明,从一定意义上说,安全生产更需要社会监督,尤其是身处生产一线的群众及其家属对所在企业生产安全的监督,是安全生产的法规和措施能否落实,安全生产环境是否真正创立,一线生产人员的生命安全是否有了切实保障的关键因素之一。

  强调生产安全的社会监督,不是不相信安全生产政策措施,也不是不相信各地对政策措施的落实。但再好的政策和措施都是由人来执行的。而在有的地方,正是由于少数负责安全生产的政府官员、监督执法人员等被不法企业的利益所俘获,有的甚至与其结成了利益共同体,遂使再严厉的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在这些地方都形同废纸,再严格的安全执法检查和专项整治行动在这些地方都成了虚应故事。因此,在这种地方,安全生产是注定迟早会出事,甚至会出现泼天大事的。而一旦大错铸成,再严厉的惩罚也无法挽回人民群众的生命代价。

  无数事实和血的教训说明,对于生产安全,再雷厉风行的事后责任追究和补救措施,都不如把事前的安全防范工作做实做细。要把事前的安全防范做实做细,就必须将安全防范的关口前移,而这正是社会监督最能发挥作用的空间。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一大法宝。只要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再难想的办法也能想出来,再难过的坎也能迈过去。在安全生产方面,我们就是要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尤其是那些长年处于生产一线的群众。他们对安全生产有着本质的要求,对不安全的生产有着本能的抵触。他们包括他们的家属最知道安全的可贵,不安全的可怕。他们置身于不同的工种,不同的工序,最知道安全措施落实得如何,安全的细节处理得怎样,安全的隐患隐藏在何处。他们长期与企业主、安全专职人员打交道,最知道这些人的居心如何,是否守法经营,是否有违法违规勾当,是否搞钱权交易。把他们的对安全生产的本质要求和自发监督纳入社会监督的日常规范,变成安全防范第一道关口,既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从目前来看更是急需的。

  从安全生产的角度来看,综合地讲,强化安全生产的社会监督,可以归纳为这么几个方面:

  对企业主及其相关安全专职人员的监督。重点是监督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人际交往情况,是否与地方党政官员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党政官员是否充当了企业主的保护伞;是否把安全监管部门的公职人员拉下了水,成了其非法经营的帮凶。

  对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及范围的监督。重点是监督所在的企业是否证件齐全,生产经营规模及范围是否符合主管部门批准的界限;是否存在超规模、超范围的生产经营情况。

  对企业安全生产措施的监督。重点是监督所在企业是否按规定制定了安全生产措施,这些措施是否落实;所有的安全设施及产品是否安装发放到位到人,其完好率如何,是否都在按规定运转和使用,日常维护更新情况怎样。

  对职工安全培训的监督。职工上岗前是否经过了正规严格的安全生产培训,并得到了相关证书;是否存在未经安全生产培训就上岗的情况。

  对生产过程的监督。生产过程是否正常,出现了哪些不正常情况,还有哪些安全隐患;相关情况反映之后是否得到了及时处理,安全隐患是否得到了切实排除。

  可以蒙蔽群众于一时,不可能蒙蔽群众于永久。对于安全生产而言,再黑心的矿主,再“高明”的手法,也瞒不过群众雪亮的眼睛。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创新社会监督的机制,制定更加完善可行的安全生产社会监督措施,形成具备更广泛群众基础的安全防范及快速反应机制。这其中,尤其要更加重视发挥舆论监督力量。舆论监督是代表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力的锐利武器,在对安全生产的监督中已经起到了不可或缺、不可代替的作用。若进一步把群众对安全生产的监督纳入舆论监督的日常报道视野,对落实安全生产不力的企业进行事先曝光,对其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反映,就能形成更加强大的舆论监督压力,就能让形形色色的安全生产隐患暴露在媒体的聚光灯下而无所遁其形。


作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