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南 年轻法院的管理型院长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7日09:05 法制日报 |
专访 本报记者 高红十 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入海口一片年轻的土地。天地厚爱,地面上,黄河泥沙淤积,每年为东营市新增上万亩土地;地下有着储备丰富的石油,180万常住人口中130万属胜利油 田,1983年建市的东营被誉为资源型城市当不为过。城市年轻,法院更年轻,1995年3月9日,东营中院才正式挂牌(之前是胜利油田中院)。迄今11岁院龄的法院从当初的全省排名14———全山东省19个中院———发展进步跃居全省之首、全国前列,成为最高人民法院2005年授与两个一等功的中级法院之一(另一个是昆明中院)。东营中院王少南院长此次进京有诸多事宜,一要给国家法官学院办的“基层法院院长培训班”讲课;当晚还要接一批专家学者赴东营,为7月在该市召开的中德两国刑事诉讼模拟法庭做前期准备。全国人大法工委确定东营中院为中德“刑事诉讼事实认定与真相调查”合作项目试点单位。 上午8点到王院长住地,10点他外出公干,采访紧凑密集。 抓管理从扫雪开始 记者首先问他到国家法官学院讲什么?王院长说,讲法院管理。 2000年从山东省高院办公室主任调任东营中院院长一职,王少南七个年头所做工作若用三个字概括,就是“抓管理”。 同事讲了王少南院长到任那个冬季一个下雪的清晨。 北风凛冽,法院办公楼前,王院长望着满地积雪皱起眉头,到了上班时候还这样,那些来法院办事的人会怎么想?他打电话喊来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主任说,雪不用扫,过两天就化了。 几天后,一场更大的暴雪封住了东营市所有道路。前雪未化,后雪又积。厚雪对庄稼好,对过冬麦苗好,可这里不是公园不是农田,而是一个城市司法部门的办公地。办公地要给当事人整洁、有序、严谨的第一印象。 王院长给办公室主任打电话说,我七点半到办公楼扫雪,第一你准备好工具跟我一起扫,第二你请政治部的同志拿着花名册到现场签到。当天陆续上班的同志看到新院长在扫雪,都加入了扫雪的队伍。办公区道路积雪很快清扫干净。之后,政治部就谁来扫雪,谁没来发了个通报,在全院引起震动。 王少南院长说:“这件事给我一个启发,一些事情不是不能做,而是有没有人倡导做。倡导加身体力行再形成制度,这就是管理。” 为了很快掌握院里情况,王少南带着办公室主任用晚间休息时间走访全院职工家庭,听他们介绍法院情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两个月后,王少南提出了一个法院建设的命题:“政治建院、人才兴院、以制治院、科技强院、建设现代化审判机关。” 王院长对记者说,当时只想摆脱落后,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东营中院进入全省法院的先进行列,五年左右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 科学合理使用审判资源 王院长逐条解读这个思路。政治是一个法院的办院方向,法院是审判机构,是所有涉法纠纷的终结地,但是法院审判资源有限,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明确审判重点是与东营市的国计民生和维护稳定有关的纠纷。 2003年,东营法院依法审理了全国人数最多的劳动争议案。该案涉及人员众多,社会影响巨大,法律关系极为繁杂,并且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如果处理不当,即会引起群体性事件,影响到群众的生活和胜利油田的正常生产。为此,法院在严格适用法律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政策。法官走家串户调查,耐心细致工作,对到法院上访者准备矿泉水和包子,做好疏导工作,使本案最终依法处结。法院根据实际情况,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司法建议,在诉讼的一年半时间里,没有发生激化矛盾、越级上访和影响生产的事件,为人民法院处理群体性纠纷提供了经验,得到了中央政法委调研组的充分肯定。 近年来,随着东营市经济快速发展,涉及民商事案件大幅攀升,为此东营中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其中之一是在民商事审判中推行庭前调解与庭中调解,全院民商事案件调解率达到60%。 王少南院长说,“庭前调解”不同于传统的“马锡五方式”,也不同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流行的“立调执一条龙”,是依法设立灵活、高效的调解模式。为此我们根据相关法律制定了《关于强化和规范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的意见》、《关于民商事案件“庭前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制度和规程,即收即调即结,当庭退诉讼费。我们也尊重当事人意愿,严禁以调代判、久调不决。庭前调解结案的,当事人履行率极高,目前申请强制执行的仅占4.9%。 为了提高庭审质量,2003年东营中院又推出“当庭裁判”“判后答疑”。王少南院长说,按照“放权、分权、制权”的思路,审判管理要加大宏观指导和业务指导的力度;对具体案件的审理,则要把审判权真正还给合议庭。除了一些较为重大、疑难的案件,都应当庭裁判。据统计,东营中院当庭裁判的案件达70%。中院上诉到山东省高院的案件发改率连年下降,刑事案件无一发改。 谈到“人才兴院”,王院长说,一个法院要想可持续发展,有后劲,就必须重视人才引进、人材培养和人才使用。东营中院法官平均年龄38岁,平均学历大学本科,近年多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 记者感兴趣一个硕士生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成为一个好法官? 五到十年。王院长肯定地说。 见记者有些怀疑,王院长又说,博士生学的专业很精也很专,相当于一只茶杯盖子上的那个把儿,法院需要的是能做整个茶杯的人,审判各类林林总总案件,更需要经验型人才。所以对高学历人材的培养使用同样重要。 记者问,如何既尊重人才的专业和个性,又管理他们成为合格法官? 王院长说,要尊重、关心、理解他们,给他们舞台放手使用;又要有制度管理,着装、点名、打卡和坚持每月一次升旗等。 对在职法官则要求每人每年至少培训一次。6年来东营中院共选送500人次到国家法官学院、省法官学院进修深造。多人多次出现于各级别学术活动,扩大东营中院的影响力。王院长说,办案是创造性劳动,我们重学历,不唯学历,大学毕业生尽量不要一个学校的,避免近亲繁殖,学术退化。 至于“以制度治院”是法院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不至于一任领导走了,先进也停滞了。王少南院长说,我们不缺乏审判型院长,缺的是管理型院长,管理型院长所做工作重点是出主意,用干部和怎样花钱;还有对外协调,优化环境,院长都要通盘考虑。 七个年头的扎实努力,东营中院今天的形势可以形容为像历经九曲十八湾的黄河,潮平岸阔,奔流向海。 更上一层楼 王少南院长谈及东营中院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审判机关。现代化可分解为观念、机制、人的素质和装备。 谈到观念,王少南院长说,东营中院所有办公楼外都不设围墙,以一种开放的态势迎接各方当事人,法院是讲公开、公正、公平和公信的地方,我们追求程序公正、实体公正,法官要给人公正的形象,公平对待不同所有制的当事人。案子审结“胜败皆服”不易,我们努力做到“案结事了”。 王少南院长讲到赴英国访问,与同行交流,除了切磋业务获益匪浅,英国法官的气质让他感慨。英国法官回答中国法官的提问,展示其学识渊博,每一个答案都尽可能全面和完美———那里边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促使王院长回国后强调东营中院要注重文化建院。文化,是一个软实力。除了法院建筑设计的外在形式,更多作用于人的内心,更不是一蹴可就的。 为了法院建设内外部的和谐和发展卓越,王少南院长说,下一步工作要自我加压,争创“审判模范法院”和“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山外青山,楼外楼。 东营中院已经取得了出色成绩,对于他们来说,也许目标还在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