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让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成为现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7日09:43 南方日报

  南方论坛

  本报评论员

  近日,中央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提出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增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需要市场效率与社会公正相协调的政策,而且需要税收等收入分配制度的合理调节,以及其他社会政策对扩大一般劳动者收入的支持。但是现在,以房地产为标志的某些借市场名义存在的不合理现状,有可能抵消掉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努力。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房地产市场等当前极不正常的现状不得到根本性转变,即使提高了一般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也会因为不断攀升的消费开支而导致这部分收入的提高被汲取走,最后的获利者仍然是以既得利益者集团为代表的旧有财富持有者。以中等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来说,现在已经完全纳入房地产市场,问题是这个市场里面还有很多不透明的因素,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又经常性地起不到降低房价的作用。

  一个很吊诡的现象是:几乎每次宏观调控的结果都与宏观调控本应达到的目的相反,房价非但没有降低,反倒进一步提升了。为什么政策实施的结果和打出来的旗号截然相反,这一现象更加值得人深思。不根本解决这些市场中出现的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性问题,不把房价收入比等控制在中等收入者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中等收入者就难以承受这些消费性压力,也就难以形成稳固的中等收入人群。

  要使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得到增加而且呈上升趋势,就不仅要做好增量以及收入分配制度调整的工作,还需要做好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工作。没有社会保障,收入水平就难以稳定下来,如果大量出现因病返贫、因房返贫的现象,那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增加就只能体现在第一次分配的环节,而无法体现在最终的社会结构组成上。

  中等收入者群体并不是某个阶层的代称,而是若干个从事各种行业和职业活动、收入上处于中等及其相近水平的人们形成的。以中等收入者为主要成分的社会结构,是现代最稳定的社会结构。但是,我国当前的贫富差距日趋明显,从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来看,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是0.28,到1995年是0.38,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为0.458,已经突破了普遍意义上的警戒线。根据专家分析,到2020年,如果中等收入者比重要达到50%以上,中国的基尼系数至少要降到0.36,农村至少要降到0.44,城镇至少要降到0.31。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是让富人变穷,而是要让穷人变富,增加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人群的渠道,这样,才能够降低基尼系数,达到“帕雷托最优”,也就是在不损害他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取得收入水平的提升。增加这样的渠道,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而且在城市和农村的内部均要打破收入过于不均衡的格局。这就必然需要社会公共政策的变革,也就是从为“先富”提供优惠政策到为大众层面提供广泛的收入提升的机会。

  只有一方面提高现有收入水平,增加一般劳动者成为中等收入者的渠道,一方面通过加强社会保障、切实降低房价等措施使得中等收入者的财富稳固下来,中等收入者才能逐渐增加并成为社会结构的主要力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