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庞加莱猜想”的猜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7日12:01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在基础科学研究的数学领域,中国人总算“牛”了一把。经中、美、俄三国数学家多年“接力跑”,为国际数学界列为“七大世纪数学难题”的庞加莱猜想日前被完全破解。中国籍数学家跑完了最后“一棒”,贡献量占到25%左右。

  说到数学领域的猜想,稍年长的读者会立即联想到当年陈景润孤身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矢志不移。“四人帮”倒台后,作家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使陈景润成为那个年代

中国仍有科学家和学术研究的“物证”。百折不挠的陈景润永远是中国科学家的一座精神雕像。下面,我结合新闻报道对“庞加莱猜想”作分析性猜想。

  首先新华社记者在报道这件喜事时是客观的。报道没有因为中国籍数学家跑了最后“一棒”而过分自得。报道承认,美国数学家汉密尔顿贡献率在50%以上;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贡献率在25%左右,其次才是中国人的贡献。能守住新闻报道的底线,难能可贵。

  参与“接力跑”的中国数学家一个姓曹,另一个姓朱。曹教授系旅美学者,任教于美国的大学。朱教授是国内培养的,任教于中山大学。相关报道中有几个细节特耐人寻味。

  曹教授为了做这件并无把握的事,他任教的美国大学整整4年没对他进行业绩考核,4年里,他没写一篇论文。放在学术研究虚火旺盛的国内,曹教授就是不“下岗”,至少要受到“不务正业”的评价吧?

  朱教授也是个“另类”。报道的另一个细节写道:“我(曹教授)开始动员北京的学者做(庞加莱猜想),但没人愿意做。直至1997年,我动员朱教授做,他一直坚持到现在。”也就是说,朱教授坐了整整9年的冷板凳。大家知道,十几年前,国内学术研究风气已十分浮躁,朱教授的“另类”是多么可爱,多么地不容易!这些年,国内有多少学者能在“利”的诱惑下不三心二意?

  朱教授即便在数学圈内,也是个“无名氏”。他不称自己为“家”,没有人知道他获得过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的最高奖——晨兴数学奖。这样的“大家”国内数学界能有几人?这样的大奖,又有几人能得?

  在纯自然或纯理学领域,国内科学家做学问已基本不受意识形态干预,学术自由则相对宽松许多。至于科研硬件和经费保障,与国外比主要在于来源的差别,可为何陈景润之后几十年,只出一个朱教授尔?是整个科研体制乃至官本位的学术评价体制仍是“计划年代”的,而社会则已迈入了“市场年代”……这个严重制约国内科学技术进步的体制何时能作真正的革故鼎新,我们迄今仍在不断地“猜想”。

  鲁宁,东方早报首席评论员,政经专栏作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