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上海流水》看作家立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7日15:08 新民晚报

  

从《上海流水》看作家立场

  ◆匡之

  有本《八十年代·访谈录》,似乎是近来图书界的小热点,至少文化传媒圈子讲起这本书的有不少。做这本书的女作家查建英最近和书里头接受访问的音乐人刘索拉、画家陈

丹青,一起上了“新浪”和网友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八十年代后期的先锋派文学。查建英说到她为什么没选孙甘露、余华等人做对象,有一理由:“所谓实验小说的一群人,我觉得有点像中餐西做的感觉”,“我更愿意选王朔,他是真正有颠覆性的。”紧接着,他们仨就大捧起王朔。

  王朔的贡献,当然再怎么捧,都不算过份。但是南方的读者,对自己地方上出土的作家,难免有偏爱,或者偏见。

  恰巧,孙甘露的《上海流水》刚刚出版,一股强烈的“八十年代”气味,扑面而来。在此书的随笔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作家日常生活的状态记录:读书、会友、吃饭、观影、看画等等。这些活动应该是新世纪2000年后发生的吧,但它们常常被“八十年代”突然干扰和打断:“去作协参加《上海文学》的颁奖会,那些年轻获奖者怯生生的模样,大约就是二十年前我初次见到杨晓敏、周介人两位老师时的样子。”“应华师大学生会之邀,作《当代生活中的文学问题》演讲。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热烈尖锐不同,现在的学生温文尔雅得出人意料。”“收到特里丰诺夫《滨河街公寓》。重温小说的第一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阅读此书时的生活骤然涌现。”“与汉堡作家座谈,说到阿克曼正在推广卫慧的小说,他是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的译者,那是十多年以前的事情了。认识他也是在八十年代末。”“找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写的笔记,整理出那时写的诗歌三十八首。”“这个夏季,感觉又回到了八十年代……”这真是一个“八十年代”的作家!在这一点上,孙甘露的立场和查建英们没什么两样,那就是充满了个人化的反省、反思。

  上个礼拜,歌德学院在同济举办文学翻译比赛,请来余华朗诵《活着》。他念了一会,说:“隔了十多年,像在念别人的小说。不念了。”

  (6月10日下午,孙甘露将于上图公司大学城书店与文学爱好者座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