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创新工作机制建设新农村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7日16:49 新华网 |
新华网福州6月7日电(记者王增海、张桂林)“烟叶、养殖、优质稻,改路、改房、修渠道,电视、电话入了户,贫病孤残有依靠。”历数村里近几年发生的变化,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镇枫坡村农民叶冬青,当着记者的面向市领导提出了“要求”:“下派的村支书要继续留在村里,村级服务站的六大员功能要加强。” 今年6月,福建省南平市第二批下派农村的500多名村支书任期将结束。叶冬青老人 所说的“下派村支书”“村级服务站”“六大员”正成为南平农村最热门的话题,这也是南平市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建设新农村的“关键词”。近年来,南平市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选派1100多名优秀党员干部到农村担任村支部书记,还先后下派科技特派员6600多人次、乡镇流通助理178名、金融助理257名和龙头企业助理138名,从而形成了支持农村发展的“五支队伍”。记者在南平农村采访时,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发挥党和政府的组织优势,以下派干部为抓手,把城市资源强力导入农村,激活农村发展要素”的新机制所产生的力量。 枫坡村的变迁无疑是这个新机制的一个很好的例证。一份3年前的统计资料清晰地“勾勒”出了枫坡村过去的“穷模样”:全村1700多人,祖祖辈辈喝着堰塘水;通村的只有几条泥巴路;全村468户农民,没有一部电话;村民收入以打工为主,种地只能“靠天吃饭”。 2003年6月,南平市农科所的党员张茂华被下派到枫坡村任支部书记。在南平市农业局、农科所联合帮扶下,张茂华很快为村里争取到了一个投资125万元的农业灌溉用水、机耕路、水沟水渠改造项目,解决了近3000亩农田的灌、排水难题和田间路网不畅的问题。在张茂华的带领下,枫坡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全村种植烤烟1600多亩,产值270万元;全村规模养殖户达到50户,年收入达200万元;种植优质稻3000多亩,产值280万元…… 2005年,枫坡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32元,村集体收入58万元。目前,全村电话入户率达到65%以上,交通工具入户率达到70%以上,有2个村级卫生所,85%的村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病、残及孤寡老人领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工程已经实施两年。 南平市委副秘书长潘剑才介绍说,下派的“五支队伍”不是临时的“工作队”,也不是简单的个人挂职行为,而是以下派人员为纽带,将派出单位和下派村镇结成挂钩帮扶关系,要求派出单位和联动单位把下派村镇作为自身的一个科室来对待,把下派工作纳入机关目标考核。 下派干部、联动帮扶,解决的更多的是外力注入的问题,如何激活农村内在的发展要素,培养农村发展的本土力量,则成为破解农村发展难题的关键。从2005年开始,南平市将农村已有的农民技术员、国土协管员、计生协管员、乡村医生、治安协管员等“六大员”整合起来,组建村级服务站,由村支书兼任服务站站长,对“六大员”统一调配管理,进一步构建起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工作体系。 顺昌县新屯村地处工业园区,群众就地转移就业的意愿较高,村级服务站专门聘任一名劳动转移信息员,负责牵线搭桥。目前,新屯村转移就业达到367人,基本做到了一户一人就业。延平区炉下村,以发展养猪业和林木经济为主。过去,养猪户分散经营,难以做大;林木经济效益低下,林权纠纷不断。2003年,村里成立了养猪协会,200多户养猪农民成为会员,镇、村两级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农户养猪的风险降低,收益提高。通过组建村级服务站,实施村民自主管理,困扰炉下村多年的林权纠纷等难题得到了化解。 中共南平市委书记徐谦说,从下派“五支队伍”,开展“互动联动”,再到整合“六大员”,这套农村工作机制在南平范围内,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发展有效资源不足的问题。近4年来,南平市农林牧渔总产值递增6.4%,农民人均纯收入递增8.9%。(完) ■相关稿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