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变形的高考情结要不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05:01 华商网-华商报

  ■毕诗成

  头回采访高考的一位记者回到报社,由衷感慨:在第一门考完的那一刻,某考场门口家长们的表现,让他感受了“同一首歌”的热情,也明白了什么叫作“爱如潮水”。“七年前,俺可没敢想像这样的待遇!”这家伙不无“哀怨”。

  倒是这位记者“哀怨”时的一个词汇令我心中一动:爱如潮水。从什么时候开始,高考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让整个社会好像如临大敌?今日之高考,俨然已成全民社会生活中的一件重大事件,四面八方的关爱岂不正如潮水涌来?翻开各地铆足劲比赛一般的“护考”面孔:“影响考生休息罚款5万元”、“120闪灯不响笛”、“送考车违章一律不罚”、“考听力监考老师不准咳嗽”、家长拉起绳子堵住车辆……真是无微不至,无以复加,叹为观止。

  看到邻居谁家孩子要高考,大家都会凑上去,说上几句“放下包袱,保持平常心”之类的话。可在千叮咛万嘱咐考生要“放松”的同时,我们的社会神经却无法“平常”,而是一年比一年紧张,以致几近“痉挛”。多年前的高考,没有护考车开道,没有吸氧机吸氧,大家揣上准考证,发动11路(双腿)或骑上自行车,路边吃个茶蛋喝碗豆浆,也没见得孩子怎么怎么样了!反观今日的高考,毫不夸张地说,对相关部门来说,已经比重大事件还重大事件;对社会来说,已经比过节还要过节;对家长来说,已经比要命还要要命。事实上,高考本身对学生而言已足够紧张,考试水平自有考生本人掌控,而学校对考试环境的维护也足以应对,过度的关爱只会给考生带来高度紧张的心理暗示。

  大家都重视高考,当然是好事情。但重视也应该有一个度吧。说到天上去,高考不过是一次选拔人才的考试,对每一名考生,是一次机遇,却绝非唯一机遇;有一定影响,却远非唯一影响。一次高考,承载得了全社会近乎变形的关爱吗?

  学生参加高考,本身便是一种锻炼、走向成熟的过程。一个用蜜罐包裹起来的考生,又如何感受压力、承受压力,如何在挑战压力中成长,如何面对复杂的大学生活与未来的社会角色?是今天的考生太脆弱,已经丧失掉了所有抗干扰能力,还是我们的社会越位包办了原本不该包办的一切?参加高考的学生,几乎都是成年人了,当我们的社会用呵护幼儿园孩童的方式去呵护他们,把他们“搀”进考场的时候,恐怕已经无法用单纯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来解释了。当我们都在批评“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时,不在别处下工夫使劲,倒是把一届届孩子放到高考的“烤架”上时,我们是真的在关心教育,还是关心一次应试的结果?

  有媒体曾感慨,今日的大学生已从天之骄子变为落地乌鸡,刚毕业就失业已不是个别现象。这话好像说得重了一些,但的确不啻一个值得警醒的信号。也许社会确实应该以更加平和的心态来看待高考: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是全社会的集体鼓噪,还是默默地为中国的教育做一些事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