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把失败看成常态 把成功当作偶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07:02 红网-湖南日报

  新华社记者 李斌 李菲 郑天虹

  庞加莱猜想是七大“数学世纪难题”之一,是全世界数学家百年来都梦寐以求想要攻克的科学堡垒,由法国数学家庞加莱于1904年提出。其内容是:如果一个封闭空间中所有的封闭曲线都可以收缩成一点,那么这个空间一定是三维圆球。

  日前,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曹怀东发表了题为《庞加莱猜想暨几何化猜想的完全证明:汉密尔顿-佩雷尔曼理论的应用》的论文。这篇论文对庞加莱猜想给出了完整证明。权威专家指出,庞加莱猜想的完整证明,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研究三维空间,对物理学、工程学、天体学等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朱熹平现任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怀东现为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兼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

  黑板上,满是数学符号和几何图形。

  教室里,数十位风华正茂的研究生凝神倾听。

  6月6日上午,中山大学一间普通教室。44岁的朱熹平教授像往常一样,平静地讲授《黎曼几何初步》。探询的目光,不时“扫”过全场:“听懂了吗?清楚了吗?不行我可以再讲。”

  就在3天前,哈佛大学教授、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在北京宣布:在美、俄等国科学家的工作基础上,朱熹平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曹怀东彻底证明了国际数学界关注上百年的重大难题———庞加莱猜想。

  一时间,朱熹平、曹怀东等人为中外所瞩目。

  细雨迷蒙,绿树成荫。在朱熹平宽敞简朴的办公室里,这位始终不愿意“露面”的数学家,接受了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的独家专访。

  “我从未给自己定下任何目标”

  记者(以下简称记):第一次有挑战世界数学难题的冲动,是在什么时候?

  朱熹平(以下简称朱):(哈哈大笑)其实,我第一次对数学难题的挑战就以“失败”告终。在中山大学读大三时,我就不知“天高地厚”,尝试论证“连续统假设”。这在当时是一个已经破解的世界难题,但我完全不知道。当我自信满满地把证明过程拿给指导老师看时,老师拒绝了我,只丢下一句话:如果你错了,我不用看;如果你对了,我也看不懂。从那以后,我意识到做学问要静下心,不要先想到要攻克什么难题,而是要潜心积累。

  记:破解庞加莱猜想的过程中,对您触动最大的是什么?

  朱:这是一个希望与失望不断反复的过程。在攀登庞加莱猜想这一高峰的途中,我和我的团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与失望。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远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连串的。有时,想到了新的论证思路,却不敢动手去做,因为每次的论证可能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几率是失败的。常常感到颠覆性的挫败,甚至会怀疑自己的选择。

  记:成功往往是在失败的总结中得到的。从这些失败中获得最多的是什么?

  朱:因为我经历了太多的失败,所以凡事顺其自然,不强求结果。我现在的心态是,已经把失败看成常态,把成功当作偶然。在破解庞加莱猜想的过程中,我从未给自己定下任何目标,只是沿着这条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数学科学的研究上要达到某个高度,需要积累起前人所积累过的一切知识。这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数学家已经不是‘孤独的思考者’”

  记:1992年30岁时,您已经发表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偏微分方程领域的论文,为什么没有继续在这个领域走下去,而是尝试学术转型———做几何分析?

  朱:我是学偏微分方程出身。我喜欢直观的事物,从读硕士开始,就对微分几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微分方程和微分几何最好的结合点就是几何分析,所以转型到几何分析。

  记:您从1997年开始研究猜想,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压力是什么?

  朱:是5年里几乎没有什么学术成果。因为这个新的领域对于我来讲确实很难,没有一定的积累,就提不出问题,论文也就更难做。虽然我所在的中山大学有免考核的特殊政策,但还是感觉到一种无形压力。这个过程,很痛苦。有时也怀疑自己的转型是不是错了。

  记:在猜想的整个论证过程中,团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朱:现在的数学家已经不是“孤独的思考者”。我们的团队有5个人,包括曹怀东、陈兵龙等。他们每个人都非常出色,遇到难题时就会提出来,不断进行讨论。我们也会在学术问题上有争执,但研究气氛非常好,非常和谐。在论证过程中遇到难题想放弃时,是团队的力量,使我坚持下去。

  记:在一些人眼里,数学看着都头疼。您是什么感觉?数学是美的,您同意吗?

  朱:数学自有它的语言,如果能熟练掌握这套语言,下面的路就会觉得很有趣。我读博士时才开始真正的启蒙,那一年我24岁。我的博士生导师是丁夏畦先生,是他让我深切地领会到数学的奥秘。

  “历史时刻到来前,所有的工作都是积累”

  记:在您的学术历程中,谁对您的影响和帮助最大?

  朱:在我看来,几何分析的开创者———丘成桐先生是我最敬仰的前辈之一。我的成功转型得益于丘先生。可以说,是他给了我灯塔般的指引。1997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我第一次与丘先生对话。为了这次对话,我足足等了5年。我是以5年的积累,换来了一次与丘成桐对话的珍贵机会。可出乎意料的是,这次对话一谈就是20天。这20天是扎扎实实的20天,上下午连轴转,没有停顿。丘先生的学术热情是常人没有办法想象的。我对丘成桐“倾其所有”地讲述了在这5年里所掌握的一切,包括我念过的所有文献,这强烈吸引了丘先生的注意,他鼓励我研究美国数学家汉密尔顿开创的Ricci流。我想,与高手交流,对学者来讲,是快速成长、少走弯路的重要途径。我之所以能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走下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遇到了好的领路人。

  记:从1992年转型到2006年完成庞加莱猜想的完全证明,您用了14年时间。怎么看这14年?

  朱:积累的过程。好的学者有好的眼光,他可以告诉你有些问题是到了历史上该解决的时候了。如果你正好有机会参与其中,就是你的幸运。在这个历史时刻到来之前,所有的工作都是积累。这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

  记:国内外科学家对您的学术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朱:曹怀东介入这个领域的时间比较早,研究时间有20多年,经验丰富。汉密尔顿是个有胸怀的学者,他的每一次发现都会以论文发表的形式与同行分享,对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记:您下一步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朱:作为学者,我最喜欢安静。我只想安安静静地生活和做学问,同时把自己的研究拓展到其他数学流派或领域。

  眼前的朱熹平如此年轻,充满活力。只是不经意间,几丝白发会从他的满头黑发中,顽皮地“跳”入记者眼帘。此刻的他,露出憨厚可爱的笑容。(新华社广州6月7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