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东桑西移 2005年中西部地区蚕茧产量占全国54.3%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08:58 新华网

  

东桑西移2005年中西部地区蚕茧产量占全国54.3%

  小小蚕茧,对西部农民来说却孕育着致富的希望。 新华社发

  

东桑西移2005年中西部地区蚕茧产量占全国54.3%

  5月23日,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农民在收购站卖蚕茧。 李亮 摄

  在东部发达地区,农民种桑养蚕已经获利不多,而在西部地区,这一产业仍大有可为。市场的发展也正在印证这一点————2000年中西部地区蚕茧产量占全国的47.5%,而2005年上升至54.3%,增长6.8个百分点,我国蚕桑生产已初步形成以“东桑西移”为特征的梯度转移态势。

  记者日前从“东桑西移”工程东西部桑蚕基地建设洽谈会上获悉,广西、云南、江西2005年蚕茧产量分别是2000年的4.7倍、1.8倍和1.6倍,增速较快。而我国东部随着经济的发展,蚕桑生产已出现停滞现象。2000年东部地区蚕茧产量为24.31万吨,占全国的比例为53.5%,而其2005年蚕茧产量为24.19万吨,占全国的41.2%。

  据悉,我国目前种桑养蚕分布在26个省区市的1000多个县,桑、柞园面积2000多万亩(其中桑园面积近1200万亩),养蚕农户近2000万户,蚕农收入100多亿元。

  桑蚕业向西部转移

  东部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涨,使传统的桑蚕业逐渐失去了比较优势。而西部,在要素成本上的比较优势还相当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桑蚕业向西转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我国东部地区种桑养蚕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传统的桑蚕产区。但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种桑养蚕在东部地区已逐步失去优势。”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的刘斌介绍说,“‘东桑西移’是一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是由比较成本和比较效益决定的。在广西,鲜茧卖到每斤4块钱即可保本,而东部地区一般则要7块钱,中间相差3块!西部地区发展桑蚕业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无锡是东部地区桑蚕业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这里曾是全国闻名的桑蚕业基地,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生丝产量占到全国的一半。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无锡蚕桑业逐渐暴露出土地资源利用率低、成本高的弱点,在无锡每担蚕茧的价格比西部高出近200元,仍会处于亏本状态。不少农民已经开始挥刀砍桑自行退出该行业。目前,无锡蚕桑养殖面积仅存1.98万亩,占江苏全省的1.5%左右。蚕桑养殖业要向西部发展,在无锡已成为共识,并提出要逐步从有千年历史的蚕桑养殖业中全部退出。

  而地处西部地区的广西由于种桑养蚕的比较效益较高,因此桑蚕业在近几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全区桑园面积为112.5万亩,蚕茧产量已跃居全国第二位,鲜茧产量达到10万吨,蚕丝产量为4000吨。

  广西属于亚热带气候,日照、气温、降雨量等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桑树生长期长,一年可养蚕7至10批,比长江流域地区多3至5批,而且蚕茧早上市1至2个月,晚收市1个多月,对全国蚕茧市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由于气候因素影响,广西蚕茧的茧层薄,每一颗蚕茧的丝长虽比东部地区短300米左右,但均匀度好,单纤变化小,而这正是提高丝绸产品质量的关键性指标。

  经过多年的建设,西部各主产区发展种桑养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西部蚕茧主产省区市各基地县基本建立了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机制;蚕种催青、小蚕共育、蚕茧收烘、仓储等生产设施有所改善;品种选育、良种、良法推广、技术指导和培训等科技服务体系开始形成;特别是西部省区市各级政府和企业重视桑园建设,改造低产桑园取得了初步成效。

  “农户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在我们那里特别高,在我们金寨县种一亩地的粮,收入也就是几百块钱;而种一亩的桑来养蚕,能有2000块钱左右的收入呢!”安徽省金寨县桑茧丝绸办公室主任周德鹏一个劲地向记者说。其实,像安徽、陕西这样中部省份种桑养蚕的自然条件并不如广西、云南等西部地区,单就养蚕的批次来讲,云南的保山地区一年可养5次,广西的宜州则可达到10至14次;而在安徽的金寨和山西的运城这样的地区一年也就是3次。但由于比较成本较低,近几年桑蚕业在中部地区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安徽全省2004年蚕茧产量达到了6万吨,相对于2003年的4.9万吨,增幅达14%,预计到2007年蚕茧产量将达9万吨。因此“东桑西移”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以认为是东部种桑业的西进,也可以是向中部地区的发展,还可以是东部地区省内种桑养蚕的区域结构调整,如浙江省的“桑蚕西进”就是浙东、浙北地区桑蚕业向浙西、浙南山区的发展。

  我国既是世界蚕丝生产大国,也是蚕丝出口大国。我国的茧丝绸资源、从业人员数量、贸易总量均居世界第一,生产量与出口量占世界总量的70%。“但是‘十五’期间,东部老产区种桑养蚕的明显下滑,导致我国在全球蚕茧生产的比重下降了约2个百分点,削弱了我国桑蚕业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中国丝绸协会秘书长钱有清说,“与此同时,近些年来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把大量资金和技术投向东南亚和中亚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我国茧丝构成挑战,因此,‘东桑西移’工程的逐步推进,将有助于形成一个东部巩固、中部提升、西部发展的茧丝绸产业带,扩大我国丝绸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目前东部蚕桑业向西部梯度转移是一种必然。西部有土地优势,又有适宜的气候、土壤和充足的劳动力,但是技术条件和管理的落后限制了其蚕桑业的发展。”商务部茧丝绸协调办公室副主任王北鹰介绍说,“‘东桑西移’,不仅是将蚕桑业转移到西部,更要把东部地区具有的蚕桑种植技术和人才同时转移到西部。”

  实实在在的惠农工程

  对西部农民来说,种桑养蚕的收入远远高于种粮收入,但也要面对市场波动和技术力量不足的风险。“东桑西移”工程正是要着力解决农民这两方面的后顾之忧。

  从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蚕茧产量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桑蚕业的地区间梯度转移趋势已经形成,商务部启动“东桑西移"工程正是符合桑蚕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对西部而言也是一项惠农之举。

  事实上,多年从事桑蚕丝绸加工的企业很早就发现了这一巨大的市场变化。浙江海宁茧丝绸公司早在2001年开始到云南保山市投资建厂,创建了“八鸭塘桑蚕示范园”,目前已发展到7.4万亩桑园,带动2万余户养蚕户增收致富。海宁公司也因此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截止到2005年年底,工业产值突破1亿元,形成了集“蚕种制造—蚕种生产—蚕茧收购—缫丝加工—丝绸织造”为一体的发展格局。

  “去年蚕茧价格好,我种了50亩桑园,收入5万多块钱。”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乡乌马村的赵海掩饰不住兴奋,“今年的行情还在往上涨呢!”5月23日是收蚕茧的日子,周围村子里的蚕农三三两两赶往收购站,微型车、三轮车、农用车、摩托车停满了收购站的门前,过秤—签字—领钱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赵海交完了茧,并没有急着走,还在和几个蚕农热火朝天讨论着。

  “‘东桑西移’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农工程,它直接联系着中西部地区的千百万户农民,引导着他们走上致富路。”刘斌说,“这项工程不仅仅是把种桑养蚕转移到西部来,更为重要的是把东部现代农业生产理念、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移到了西部,比如供应链理念、订单农业等等。这些理念、思想、技术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会逐步被农民接受。”

  “蚕农怕什么?最怕蚕茧价格的大起大落,不稳定,这方面我们有很深刻的教训!”陕西省蚕农协会的刘洋副秘书长说。

  蚕茧价格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最基本的还是由供求关系来决定的。近年来,广西、云南等主产区的蚕茧生产虽有大幅度的增加,但我国东部地区增产不多,或有所减产,全国蚕茧总量增加不多,有的年份还有下降,导致蚕茧的价格一路上扬。2005年每公斤蚕茧在16块钱左右,2006年则上涨到20块钱,当然根据具体蚕茧的质量情况还会有适当的上下浮动。

  但市场行情并非一直如此。

  “2001年以前,蚕农、收购商和企业之间是分割的,蚕农直接面向市场,他们就要承担较大的风险。而现在我们采取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给农民以每公斤14块钱的最低保护价,不管市场如何变化,蚕茧的收购价只会比14块钱高。”山西泉鑫茧丝绸公司的穆子平介绍说。泉鑫公司的这种做法在全国的桑蚕主产区较为普遍。

  安徽金寨县则有着自己的实践。

  现在全县有10个大大小小的蚕农协会,类似蚕茧的收购价格之类的事情由蚕农协会出面和公司协商决定。“蚕农协会本身就是由蚕农组成的,更能代表蚕农的利益,更能发挥集体的优势,在公司和蚕农之间更好地发挥桥梁的作用。”周德鹏认为。

  “其实无论哪种形式都是要将公司和农户紧密联系起来,确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关系,增强广大分散经营的蚕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刘斌说。而钱有清则认为,国家应考虑建立类似“蚕丝储备”或“桑蚕基金”的制度,以维护茧丝绸市场的稳定性,实现整个行业的平稳发展。

  提高整个产业竞争力

  “东桑西移”工程不仅仅是东部桑蚕业向西部的简单转移,同时也应该是高品质桑蚕的重新布局。下游产业链能否同时转移,是整个产业竞争力能否提高的关键所在。

  除了市场风险,农民还有另外的担忧。“我们很大的一个担心就是缺技术,怕桑园长不好,怕幼蚕生病。”一位蚕农告诉记者。

  而云南保山隆阳区的蚕农就没有这方面的担心。保山丝绸公司建立了区(县)、乡(镇)、村(组)三级技术服务网络,每500亩桑园配备一名桑蚕辅导员;建立技术培训中心,加大对蚕农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的力度,使每户蚕农有一名种桑养蚕的“明白人”。

  “请您换鞋!”在保山丝绸公司蚕种制造场的催青车间,记者刚向里探了个头,工作人员就立刻加以提醒。在这里温度要保持在26℃的恒温状态下,即使有波动,也不得超过1℃的范围,在催青之前还有浸酸、浴种等工序。工作人员介绍说,第一次将育好的蚕种交给当地的农民时,他们惊奇地说,“这蚕咋这么大!”

  据了解,在“东桑西移”过程中,对联结千百户蚕农的桑蚕基地建设是有严格的技术条件限制的,例如,必须有配套完善的技术服务、病虫害防控网络;必须配备有与繁育规模相应的催青类、养蚕类、上蔟类、制种类、浴种类、消毒防病类生产设备与器具。

  国家将从今年开始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在中西部地区,用于支持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向中西部地区推广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其中2006年的“东桑西移”专项资金要用于建设2500个小蚕共育室,推广7500万片方格簇,改造50个蚕种场。

  “随着桑蚕基地的建设和国家投入的加大,必然会逐步提高中西部地区蚕农种桑养蚕的技术水平,淘汰过去较为落后的传统生产方式。”王北鹰说。

  “我希望我们的桑蚕生产能由过去零星分散型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云南省商务厅副厅长王开良说。

  据了解,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中西部大部分蚕丝企业规模较小,集约化程度还很低。虽然近几年科学化种桑养蚕推广发展较快,但经营上仍然延续着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这制约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化经营,使蚕茧质量和单产难以有大的突破。同时由于户均规模小,设施水平低,分散经营,蚕茧规格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升级和竞争力的提高。

  因此,“东桑西移”不仅仅是东部桑蚕业向西部的简单转移,同时也应该是高品质桑蚕的重新布局。据了解,未来5年,我国将扶持中西部地区建设200个技术先进、市场服务网络健全、万亩以上的生态蚕茧基地,形成桂、滇黔、陕甘宁等九大新兴蚕茧出口产区;发展50个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自动缫10组以上的初级茧丝绸加工企业;30个自主创新能力强、集科研开发与生产加工一体的丝绸工业大型企业;培育2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营销网络的国内外知名品牌。

  “我们也希望中西部地区在发展桑蚕业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大’更要求‘强’。”王开良说。王北鹰则希望“‘东桑西移’要以提升我国丝绸生产的科技含量,实现茧丝绸行业和区域结构的调整,确保我国茧丝绸业继续保持大国地位并向现代丝绸强国迈进为出发点。”

  丝绸生产是一个产业链比较长又十分紧密的产业,从蚕种、蚕桑、缫丝、绢纺、织绸到印染、服装、针织、贸易等。而目前中西部地区主要集中在蚕茧、缫丝和坯绸等原料的生产上,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绢纺生产能力较低,印染和服装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仍以广西为例,据中国丝绸协会统计,2003年全国丝绸工业产值为1146.9亿元,广西为4.85亿元,仅占全国的0.4%。这与广西蚕茧产量占全国的18%相比,反差较大。为此,商务部鼓励东部企业向中西部转移,推进中西部由单一桑蚕生产向深加工型产业升级。

  切忌一哄而起

  西部地区差异较大,是否适合种桑养蚕,发展茧丝绸业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同时还要处理好种桑和种粮、政府倡导和农民自愿的关系,切忌一哄而起。

  不过,“东桑西移”如何推进大有讲究。

  以陕西为例,它就不可能形成像广西那样大片大片的桑园,这是由于陕西的平原地区比较适合于大面积种粮,只能在山区或丘陵地带来种桑养蚕,广西所采取的某些方法和措施在陕西就不一定适用。

  类似的情况也曾发生在浙江桐乡蚕业公司身上。在前几年,他们提供优质桑苗、蚕种及技术去宁夏某地开发种桑养蚕资源结果无功而返。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西部地区都适合接受“东桑”。后来桐乡蚕业公司把“西移”的目标锁定为云南的祥云县,因为他们经过考察,发现那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都比较适宜种桑养蚕。

  “对于‘东桑西移’工程,一定要扎扎实实、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切忌盲目发展、一哄而上!”刘斌如是说。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时,要根据各地情况的差异,选择条件比较成熟、农民有积极性的地方来推进。

  在“东桑西移”过程中,优质桑蚕基地的运作模式也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要从茧丝绸行业的特点出发,选择适合当地实际的、农民乐于接受的利益连接机制。据了解,目前桑蚕基地运作模式主要有4种形式:公司加农户;公司加协会加农户;协会加农户;蚕茧收购户加农户;龙头企业的类型也有多种:缫丝厂;丝绸厂;丝绸公司;贸工农一体的企业等等。“其实无论哪种形式都是要确立企业和农户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关系,由企业对农民提供优质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提高蚕茧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钱有清认为。

  毫无疑问,“东桑西移”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同时也要看到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协调好几方面关系,稳步推进。对此,王北鹰提出,第一,要处理好种桑和种粮的关系。粮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涉及国家的经济安全。不能因为“东桑西移”而影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要防止有些地方通过侵占粮田来发展桑蚕,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第二,要处理好政府倡导和农民自愿的关系。“东桑西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互动的机制,要善于运用市场的办法,来对农民加以引导,不能搞行政命令。(记者 李亮)

  相关链接:“东桑西移”工程

  为顺应茧丝绸行业发展规律,提升我国茧丝绸行业国际竞争力,商务部于2006年正式启动“东桑西移”工程。

  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有序推动,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加快中西部地区万亩蚕茧基地建设,推进茧丝绸科技创新,推动茧丝绸自主品牌发展,促进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茧丝绸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东桑西移”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建设200个技术先进、市场服务网络体系健全、万亩以上的生态蚕茧基地,形成全国九大新兴蚕茧出口产区,即桂、滇黔、陕甘宁、赣皖及浙西与苏北、湘鄂及粤西、豫晋及鲁西、川渝、新疆和辽吉黑(柞蚕)产区;发展50个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自动缫10组以上的初级茧丝绸加工企业;30个自主创新能力强、集科研开发与生产加工一体化的丝绸工业大型企业;培育2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营销网络的国内外知名品牌。主要任务是蚕桑生产以点促面,扶持中西部地区建立国家级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丝绸加工以东促西,大力提升丝绸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深加工水平;丝绸贸易以内促外,开拓国内外丝绸消费市场,培育丝绸名牌。

  “东桑西移”工程在具体工作上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年打基础,形成初步格局;后两年形成规模,全面实现目标。

  相关报道:

  来源:经济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