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让文化遗产永远承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09:25 法制日报

  文化遗产日名家谈(2)

  田涛

  中国口头流传的作品很多,有歌颂爱情的,有讽贪刺暴的,有宣传孝行的,有因果报应的,这其中我最喜爱的是“从前有个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

呢?从前有个山,山里有个庙……”我甚至相信这个叫不上名字的故事,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家喻户晓。至于这个简单的故事中所包含的复杂哲理,那就只能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才能了然其中的奥妙。首先是从前,于是便有了悠久的历史价值,其次是山里和山里的庙,可以算是物质遗产,再次便是和尚讲的故事,应当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一代一代循环往复,尤其发人深省,其中哪一代出现了问题,比如,崩了山、毁了庙,或者死了和尚,那这个故事便无法讲下去。后来者对前人留下的文化,算是继承,“继承”一词有两个含义,第一层意思是继受,小和尚从老和尚那里继受了山里的庙和庙里的故事。第二层意思是承传,小和尚长大以后变成了老和尚,于是向新来的小和尚讲授山里的庙和庙里的故事。可见,继承了遗产的人,其实是包含了继受的权利和承传的义务。

  我们的国家历史悠久,因此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各种各样的遗产也就特别丰富。对于前人留下的财富如何看待,又如何处分,有着很大的不同。一种是“分干吃净”,大家制作一种“阄书”,由领头的人念一阵儿“天地玄皇,宇宙洪荒”,然后大家一哄而上,每人抓得一个阄,人人有份,老幼不分,彼此以后按阄上所写各自管业。据说,这种方法可以显示随机公平,凡有共同财产,待子孙繁衍众多之时,大多一分了之。另一种是“藏之名山”,众人将珍贵财富搜集在一起,或在山中开一石室,或在地下挖一土窖,然后将稀罕之物妥善密藏,从此绝迹天壤。还有一种便是不孝子孙,将前人遗留下来的所有财富,质典干净,盗卖一空。最坏的一种便是无端毁坏,仿佛从小挨过长辈的狠揍和暴打,如今那藏在胸壑中的怨气,一股脑地发泄出来,能烧的就烧,烧不了的就砸,砸不了的就毁,恨不得弄它个片瓦无存,以求革命之彻底。

  如今能分的分了,能藏的藏了,能毁的毁了,终于我们感到愧对了祖宗,特别是愧对了自己,因为好东西不多了。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我周围就有不少人经常发出叹息:“想当初,我们家有好多古书啊!”“想当初,我们家有好多古董啊!”叹息声中却很少有人仔细想过,在愧对了祖宗,愧对了自己的同时,最愧对的应当是我们的子孙。于是有人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又有谁知,尽管重建了新庙,延续了香火,只是新招募的和尚讲不出那个故事了。

  我们热衷于申报各种遗产,仿佛只有进入遗产名录的,才具有了遗产的价值,于是各级政府纷纷成立了“申遗办公室”,召开“申遗会”,庆祝“申遗”成功,仿佛未被批准进入遗产名录的,便不是遗产。一旦“申遗”成功,便可大造声势,发展旅游,门票涨价,大兴土木,餐饮配套,甚至提出“遗产搭台,经济唱戏”。殊不知这与前面所列的不屑子孙同出一辙,倘或是祖先在天有灵,也只怕会吵得六神不安。其实对待遗产的态度,首先应当加以保护,只有强调了保护,才能够长久的利用。遗产是一种文化,不管能不能进入所谓的“名录”,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能因为别人说了好,才能引起我们的重视。保护遗产,要从我做起,做到对所有的遗产,不损不坏,不盗不卖,爱之如生命,护之若双瞳。要把遗产当作我们整个民族的集体财富,而不仅仅看作是一个地域的少数人的财产。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财富,经过我们的呵护,使这些财富得以承传下去,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愧对我们的子孙。

  我想起以前流行的一首歌曲:“白鸽奉献给蓝天,星光奉献给长夜,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孩”。我们从前人那里听到的故事,要讲述给我们的孩子,哪怕是有朝一日真的没有了山,没有了庙,但只要有人在,有热爱我们的民族的人,我们的故事就一定能够永远流传下去。

  作者简介:

  田涛,曾游学世界著名高等学府。现任上海大学法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拍卖法专家、法律文献专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