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平民教育超前,负荷太多社会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10:17 南方新闻网

  高考进行到第二天,我们衷心祝愿每一位考生都能考出好成绩。随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走向平民朝普及化发展,教育部认为大学生毕业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相对以前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抱上铁饭碗,如今的高等教育是一项风险投资,平民化、普及化是否超前了呢?

  张小玲:在我们记者采写的高考回忆中,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以上世纪90

年代末为分水岭,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大学生都认为考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而上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的大学生都认为考上大学未必能找到工作,只是另一种努力的开始。

  李益扬:作为1989年的大学生,我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受益者。但在世界范围内来说,受教育更多是一种途径,而不是找工作途径。计划经济时代,考大学是就业的一种手段,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有一定合理性,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则不同,个体改变命运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比如创业、学技能等。

  张小玲:那你认为高考应该是平民教育,不应和就业挂钩。

  李益扬:如果从受教育程度来说,我认为大学教育应该普及化,是一种受教育权利,和就业没有必然联系,这是一种发展趋势。

  张小玲:前段时间,教育部直接表态,认为大学毕业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这一观点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褒贬不一的口水战,这一观点倒和你不谋而合。

  李益扬:教育部这一观点是矫正人们对普通劳动者的一种错觉,大学教育只和受教育程度有关,并不是对高等劳动者和普通劳动者分类的标签。有很多精英人才也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并不等于他们没受大学教育之前就永远只能是普通劳动者,这是社会的一种偏见。

  张小玲:在西方国家,大学教育是普及教育、平民教育,但这在中国还是有许多不现实之处。比如中国贫富差距悬殊,大学扩招后,学费很贵,就业却很难,许多家庭贫困学子承受不起,宁愿不读大学或认为读大学没有用。从受教育权利来说,这样一种现状对贫困学子不公平,也使他们改变贫困的成本急剧加大。

  李益扬:从教育平等角度来讲,如果高等教育必不可少,当大学教育成为平民教育后,启动国家救济对贫困学生来说就很重要。而如果国家的社会保障、就业等配套措施跟不上,加上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悬殊等,中国高等教育现在发展为平民教育是超前的,负荷了太多的社会问题。经济发展多快,高等教育就应该发展多快。1998年以前,政府严格控制大学招生数量,高校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当时扩招势在必行。但在这几年扩招的实际运行中,高等教育的高风险性被忽视,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卷入了这一高风险的事业。这不仅加重了家庭的负担,而且增加了国家风险。

  张小玲:同样的大学学费,在西部相当于一个强劳力35年的收入。同样的就业压力,在西部意味着多年待业或洗盘子为生。知识没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反而加剧他们的困境。在贫富差距的今天,高等教育变为平民教育还为时过早,国家至少应该研究贫困生就业问题,不能忽视高等教育给他们带来的高风险。

  李益扬:目前,我国有2300万大学生,其中超过20%是贫困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覆盖面极少且数量不高的奖学金的救济方式是不够的,这是贫困学生可以通过努力减轻学费压力的唯一方式,国家应该将其扩大至当年高校扩招前,收费放开前的大学生招收比例大约在20%左右。

  参与者:1989级大学生、教育机构工作者李益扬

  主持人:本报记者张小玲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