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台商投资大陆 两岸双赢且造福全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14:36 中国台湾网

  台湾经济六年来成长率每况愈下,失业率却步步高升,不论每人所得与出口金额,均沦为四小龙之末。台湾《经济日报》今日发表题为“阿扁赶走了台商 造福了全球”的社论说,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化,逼迫企业加速出走,这反而促使企业向外发展,完成全球布局。尤其台商前往大陆投资,由于两岸优势互补,不仅创造双赢,台商企业在大陆开创第二春,更延伸台湾产业版图,裨益全球经济。

  社论分析说,以两岸资讯硬体生产为例,2000年时台湾本地资讯硬体产值231亿美元,高居全球第四位,2005年降至50亿美元,萎缩近80%;可是如将海内外生产合并计算,则台湾去年海内外生产的资讯硬体总产值高达730亿美元,高居全球第一位,台湾被国际间誉为资讯硬体供应重镇。台湾海内外资讯硬体产值之所以大幅增加,主要靠台商在大陆的生产急速扩展;台商在大陆生产2000年才171亿美元,去年则达到580亿美元,五年间增加2.4倍,平均每年增加28%。台商在大陆生产的资讯硬体产值,高占台湾海内外总产值的80%,已成为台湾资讯硬体海内外生产的主导力量。

  至于大陆本地生产的资讯硬体产值,自2000年的255亿美元,去年即高达720亿美元;以当地生产而言,已超过美国,高居全球第一位,大陆已被国际间誉为资讯硬体生产王国。其中以台商在大陆生产的580亿美元,高占总生产的80.6%,贡献最大。因此,台商到大陆投资,利用当地低廉的土地与劳力,提升了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支撑台湾成为全球资讯硬体供应重镇,也使大陆成为资讯硬体生产王国。若没有台商到大陆生产,则台湾包括其他海外地区生产也不过150亿美元,大陆也不过生产140亿美元,在国际间均微不足道。两岸资讯硬体产业的发展,最能显示两岸产业合则两利双赢,分则两败俱伤的实例。

  社论又讲,再看两岸笔记型电脑产业的生产,2002年“政府”开放笔记型电脑赴大陆投资前,2001年台湾生产笔记型电脑1,400万台,占全世界总生产2,500万台的56%。当2001及2002年全球经济不景气,跨国企业的行销公司包括Dell、HP、IBM、Intel等,要求台湾降低代工价格,可是当时台湾生产厂商毛利已相当低,再降低将无利可图。跨国企业也甚了解,建议台商到大陆投资生产,以保持合理的毛利。因此,自2002年台湾笔记型电脑厂商遂向大陆转移,至去年全部转移大陆生产。由于台商赴大陆生产,使笔记型电脑在国际市场降价推销,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百业萧条声中,笔记型电脑销售一枝独秀,平均每年呈25%的高度成长,至2005年全球生产量扩增至6,000万台。而其中台商在大陆生产2005年高达4,900万台,高占全球生产量的82%;而且在这四年间,全球生产量大幅增加3,500万台(6,000万减2,500万台),恰是台商增加的生产量(即4,900万减1,400万台增加3,500万台)。显然这四年间全球笔记型电脑的大幅扩展,全系台商增产的贡献。

  台湾笔记型电脑转移到大陆生产,去年为大陆创造了300亿美元的产值,加速了经济成长,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与外汇收入。对台湾而言,虽没有笔记型电脑生产,却因台商在大陆生产的笔记型电脑自零迅速扩展到4,900万台,带动大量零组件及设备的对大陆出口,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及对大陆出超的扩大;在内需不振的困境中,支持了经济维持适量的成长。对台商而言,掌握全球笔记型电脑供应的主导权,毛利率虽然降低,但台商笔记型电脑销售额,自2001年的122亿美元,2005年却增加到303亿美元,毛利额还在增加中。若台商不转移到大陆生产,则台商笔记型电脑早已全军覆没,那有今天的辉煌成就?

  显然,台商将笔记型电脑转移大陆生产,不仅创造两岸双赢,而且由于近四年来笔记型电脑出厂价格降低三成,增加3,500万台销售量,使电脑的运用普及,使消费者受惠,创造了多赢局面。最近台湾的广达公司响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呼吁,策划在大陆生产百美元电脑,使售价急速降低。一旦降价计画实现,世界笔记型电脑市场的规模,将更增至数亿台,让全世界落后贫困地区的学童,都能使用电脑;再透过全球网络的传输,将全球资讯传输到这些落后地区,充实他们的智识、资讯以及谋生能力,对全人类贡献,无以测计。(海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