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农业 建设新农村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16:13 红网 |
所谓循环农业,就是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保的融合,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耕地减少,淡水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使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永续利用。 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待循环农业的意义
1、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为减少资源消耗、避免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以生态学规律和生态经济理论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近年来,这一理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2、循环农业已为中央高层所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提出,要发展循环农业,强化生态保护,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坚持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尤其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推广秸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育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源。这不仅为发展循环农业指明了方向,而且提出了具体要求。 3、发展循环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的农村,发展循环农业,就是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展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中各种资源的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活宽裕的农村,发展循环农业,就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追求更大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循环农业就是对农村土、水、种、肥、药、电、油、柴、粮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深度利用农村种、养业产生的废弃物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城市工业及乡镇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不仅落脚到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而且有利于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成分,有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探索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我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来,我区加大了对地力的培育力度,积极增施有机肥、推广科学平衡施肥技术,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探索多层次、多序列的立体农业结构,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出能力明显提高。大力倡导能源的多样化利用,将沼气作为推广的重点,大力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工程,推进猪-沼-果、茶、菜等种、养殖相结合模式,减少薪柴与煤的用量,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不断提高。按照“绿色农产品行动计划”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专项整治工作的要求,实行行政许可为主的市场准入制度,坚决取缔非法生产经营行为,从源头上规范了农业投入品市场秩序;加强对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管理,开展各项专项整治,加大了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和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执法力度,全区农业投入品的安全状况明显改善。但是,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我区还存在很多不足: 1、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投资者对循环农业经济的意识淡薄,注重投资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而对清洁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重视不够,对农副产品废弃物再利用所产生经济效益的关注也不够,使本可以通过循环利用所得的经济效益流失;部分生产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依法依规生产经营的意识不够,经常出现暴力抗法、殴打执法人员的事件,而有关职能部门又不配合,以致整顿打击力度不够;财政窘迫,经费投入不够,以致该办的事无法办,想办的事办不成,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2、缺乏系统规划。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氛围不浓,既无整体规划,又没有形成整体效应,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对资源掠夺式利用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遏止。 3、农业生态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污染仍比较严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违禁药物以及不合格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还在使用;受工业“三废”和农业自身污染影响,耕地资源总体质量下降;农村废弃物处理滞后,卫生状况堪忧。尤其是随着家庭养殖规模逐步扩大,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加上生活垃圾的危害,导致农民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的污染加剧。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1、树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模式。全区上下要把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重中之重,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在政策措施上采取有利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要加快转变农村经济主体生产经营理念,树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观念,通过大力宣传和政策推动,形成农村绿色消费氛围,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鼓励企业和农民积极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设。要增强企业关联度,提高资源效率,减少废弃物。要研究制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政策。综合运用财政、投资、信贷、税收、价格等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2、研究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是建立以蔬菜、珍珠等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要坚持“安全、优质、高效、环保”的原则,积极推行企业标准化,建立企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要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制定企业标准,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加工,尤其是抓好牛鼻滩淡水有核珍珠规范生产,钱家坪的无公害肉羊饲养规范管理等。要进一步完善产品检测检验体系,自检防范体系、检查监督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推动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实行清洁化生产、绿色化消费。尤其是加强畜禽水产品地环境,养殖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要坚持《养殖水面使用》制,对养殖条件较好的水域发放《养殖水面使用证》,对养殖条件达不到要求的要限令整改。同时加工企业要采取先进节能、无污染技术改造传统工艺,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传统农产品,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方向转变,发展精加工、深加工,增加附加值,提高企业的比较效益。二是积极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建立“种、养、加、沼”四结合的物质循环多级利用模式,积极开展多种类、深层次、大面积的沼气综合利用试验工作,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三是积极探索和建立多层次、多序列的立体农业结构,积极推广水产立体养殖、山林立体布局等多种模式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3、加强循环农业经济载体培植。园区经济是各种现代生产要素整合于特定空间而形成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经济形态,既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营造环境,又能发挥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一要像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一样搞好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尤其要搞好规划,优化基础设施配套,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到加工园区内,形成特色和绿色企业群,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的闭路循环。二要加快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合理利用资源、发挥区域优势的原则,加强园区设施农业技术的组装配套,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高效化生产,注重农产品良种、良法配套,完善农产品高效、优质、高产生产综合技术体系。三要加快规模化畜牧小区建设。要继续建大健强蒿子巷、沙河口牲猪养殖小区,周家店东风湖渔场的水产品养殖小区,并以点带动规模化畜牧小区建设。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生产技术,实行统一品种、统一人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饲养规程、统一销售,把分散经营的养殖场(户)集中到一个区域内,实现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形成猪、鱼、沼、珠、草等绿色生态养殖模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养殖示范基地。 4、加快体制机制的完善。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必须从体制创新入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政策。建立以资源权管理制度为基础的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约机制,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运用经济手段就是发挥市场的作用,发挥价格对促进节约资源的杠杆作用,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减少资源供需矛盾和污染,降低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本。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计划、市场等手段来促使对受损地区进行利益补偿。对区域生态补偿,尤其是对生态脆弱地区应实行特殊的税收政策。应运用市场手段促使社会各阶层之间进行生态补偿,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多的应该多付费,特困户在生存用水范围内应给予补贴;污染大户应向污染受害者进行生态补偿。应积极向上建议,建立国家产业补偿制度。实现末端产业对源头产业的利益补偿,实现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利益补偿,实现成品产业对资源产业的利益补偿。 (作者系常德市鼎城区政协副主席) 稿源:红网 作者:杨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