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树立正确的人才导向 不要炒作“高考状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17:46 青岛新闻网

  新华网山东频道6月8日电(记者张晓晶)按照惯例,每年高考成绩公布之时,就是"高考状元"闪亮登场之日。近年来,学校、地方、媒体、商家合力营造出一种对"高考状元"近乎崇拜的情结,这种出于功利目的的炒作之风,不仅不利于"状元"自身的成长,而且对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社会评价体系起了误导作用。

  "高考状元"在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绩,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关注

,本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地方和媒体对"高考状元"的追捧却掺杂着功利因素,变了味,过了头。

  为这种炒作助力的首推学校和地方政府。学校出了"高考状元",就会有广告效应,招徕更多的尖子生。一个地方出了"高考状元",地方领导脸上有光,是一种值得炫耀的政绩。据报道,有的地方让"高考状元""穿锦袍戴官帽,游杏园拜孔子",有的县长还专程赶到"高考状元"的家里表示祝贺,说是为全县人民争了光,还发奖金若干。

  热衷于炒作"高考状元"的还有众多媒体和商家。为吸引公众眼球,媒体对状元的宣传报道铺天盖地,从成长环境到成才规律事无巨细,从学习方法到生活习惯挖地三尺。一些精明的商家更是蜂拥而上,有请"状元"代言的,有为"状元"出书的,有出赞助费扬名的,有策划"状元"报告会的,有了"状元"这两个字眼,银子就哗哗地来了。

  其实,"高考状元"只不过是在高考中发挥比较出色、成绩领先而已,几分、十几分甚至几十分之差并不能说明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多大差别,"高考状元"也并不一定能够与成才、成功划上等号。香港大学去年在内地招生,吸引数千名学生报考,录取结果公布后,竟然有11名省市级的"高考状元"被拒,这不能不说是对我们过分追捧"状元"的一个警示。

  对"高考状元"的炒作是应试教育思想和社会浮躁心态的反映。最显性的表现是,使大多数考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也有可能使少数发挥失常的考生因一次考试失败而悲观气馁。对"高考状元"的过分关注和炒作,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强化了"分数""名次"这类概念,强化了学校、学生和家长"惟分数论"的情绪,导致学校为培养"状元"而片面追求书本知识,家长为培养"状元"而鼓励孩子死读书。

  推行素质教育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已经喊了好多年,可追捧"高考状元"之风仍然一年比一年盛,这反映了我们的人才培养方向和评价标准还存在误差。当前,高考还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人才选拔手段,但不能讳言,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还只是过分地、片面地强调了考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还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价。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仅仅是考试成绩单上的"英雄",显然还不能与社会需要的人才划等号。

  当前,教育部门已经意识到了"高考状元"崇拜对树立正确的人才导向无益,有些地方已经对这种现象提出忠告,希望今年不要再出现对"高考状元"的炒作之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