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高考作文命题能否创点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05:58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高考头一天,最抓人眼球的莫过于语文作文题。从三张“全国卷”和十四张“地方卷”来看,我对命题水准不敢跟风恭维。(本报昨日04版)

  一类是毫无创意的常理诠释。比如湖北题:三思而后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举一反三……从带“三”字的成语中,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诸如此类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或俗语,其价值取向十分明确,且基本上早有定论。面对这类题目,考生除了鹦鹉学舌般地照搬

前人的结论外,无非是编造一段故事来佐证,哪还有想象的空间?还有安徽的《读》、江西的《雨燕减肥》以及湖南的《谈意气》等,都有泯灭乃至扼杀考生创造性思维的可能。

  另一类是过于刻板的道德导向。比如广东的《雕刻心中的天使》、上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等,其道德走向是不言而喻的。考生哪怕平时智商与语言表达能力再不咋的,也不难在试卷上描述出见义勇为或助人乐为的“天使”来。众多考生惟一的差别可能仅仅在于谋篇、叙事的技巧不同。若想通过这类题目检验考生观察和认知社会的能力,或者考量他们在驾驭题材方面存在的高下,恐怕都无异于缘木求鱼。

  第三类是消弭激情的话语框架。比如福建的《留下一点空白》、重庆的《走与停》等,看似颇富哲理,暗藏玄机,好像有很大的思考空间。可稍加剖析则不难发现,这类题目走的仍是恢复高考二三十年来作文命题的老路:不论考生采用何种文体,始终离不开由微见著、夹叙夹议,围着既定而又毫无张力的圈圈跳舞,再有激情与才气的考生,显然也无法展开创造的翅膀。

  这样的命题思维,既不需要考生有独特的看法、冷静的思考,更不需要有一触即发的灵感和厚积薄发的功底。为什么不能围绕某些社会现象、自然状态,或者视觉热点命题,让考生敞开思路,各抒己见,一展才华?

  徐林林(湖南 批评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