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有感于张德江讲读书的"三个希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08:10 浙江在线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到茂名考察,他在深入农村检查教育工作时走上讲台、拿起教鞭,向孩子们讲述了读书的三个希望,即:读书是个人的希望、读书是家庭的希望,读书是国家的希望。听来通俗易懂,却又蕴含深意,令人深思,给人启迪。

  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十分重视读书。战国时期,孟子母亲十分重视对儿子的教育,

为了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勤奋读书的楷模。毛泽东一生都在勤奋读书。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中南海的故居,简直是书的天地,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甚至患重病,都不忘读书。一次,毛主席得了重感冒,高烧39℃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读书,叫我躺在这里,多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到他的身边。周恩来总理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他在12岁时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的誓言。

  读书的“三个希望”,是建国50年来教育工作经验教训的总结。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读书无用论”举国泛滥。那时的中国,想读书的被打成“走白专道路”,交白卷的被推举为时代的英雄。结果,国民文化严重下降,国家人才青黄不接,这种不重视教育,不重视读书的现象,无论是给个人、家庭和国家,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邓小平力挽狂澜恢复了高考制度,中国的教育才拨乱反正,中国崇尚读书的历史传统,得到了承合。这是国家之幸,家庭之幸,个人之幸。

  读书的“三个希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世界,中国要提高综合国力,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鼓励和支持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勤奋读书;今天,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逐步进入了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的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个重要转折时期,个人要有更大的作为,必须要拥有科学知识,成为高素质的人才。纵观目前我国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莫不是有知识有智慧的高素质人才。

  要实现读书的“三个希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国的贫困层面主要在农村,让农村的孩子有书读,读好书,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伸出援助之手,只有这样,才能最根本最彻底地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而让孩子读好书,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各级政府应当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实业务基础的教师队伍。广大教师也应当认识到自己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为培养和造就更多国家建设有用人才做贡献。在家庭方面,广大家长应当自觉与学校紧密配合,做好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个人方面,孩子们应当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发奋读书,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智慧、思想好、道德高的有用之才。


作者: 邓 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