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们每年都需要一万次“高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08:32 新华网

  2006年6月7日,一身白衣白裤的曹湘凡出现在湖南省汉寿县二中第38考场。这是他38年人生中的第12次高考。(《中国青年报》6月7日报道)

  曹湘凡之所以执着地参加高考,是因为身系农民的他觉得,只有高考能够让他改变自己的命运,使自己走出农村,不再卑微。为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仅耗费了大好的青春年华,而且变成了村民眼里“农民不像农民,知识分子不像知识分子”的怪物,甚至一

度精神失常。其背后的艰辛,实在令人不禁唏嘘!

  考了这么多次,付出了这么多的代价,为什么还舍不得放弃?这是因为在他看来,“中国人太多了,高考还是最公平最合理的人才选拔方式。不管是来自富裕家庭还是贫困家庭,都有机会改变命运。”“如果不走这条路,我估计也不会比现在过得好。”显然,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个出身农村的“草根青年”,对于通过公平途径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渴求。对于那些出身“草根家庭”的子弟来说,可以让他们通过公平途径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何其之少、道路何其狭窄!设若我们的社会,有着更为畅通完善的流动机制,可以让出身底层的人们获得更多像高考一般“最公平最合理”的向上流动的机会,那么,高考就绝不会成为“独木桥”,应试教育的魔力也不会有今天这么强大,一个农村青年也不需要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赌在高考上了。

  所以,高考真正“迷人”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它是读大学的必经门槛,更因为它在当前的中国社会里,“还是最公平最合理的人才选拔方式”。现实生活中,高考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阴影,但相对而言,它毕竟是“最公平最合理的”。高考的“热”,其实是对当前社会流动机制中公平和合理不足的一种冷讽,暴露了社会长期以来对底层群众向上流动需求的漠视和冷落,需要我们对如何拓宽社会流动渠道、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更多公平合理的机制来改变自我命运这一问题的冷思考!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社会每年都需要一百次以上的“高考”!我们应该将高考力求严格、公平、合理的精神推广开来,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我们需要更多像高考一样能够尽可能体现公正公平的机制,可以给那些出身底层的人们用智慧和勤劳改变自身命运的更多机会;我们需要发扬高考的精神来设计和建立健全社会的流动机制,使不同阶层的人们可以公平合理的竞争,平等地享有权利,避免社会的分裂,这在当前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情况下尤为紧迫!

  毕竟,高考已经不堪重负。它在给无数“草根青年”改变命运机会的同时,也越来越显得“积劳成疾”,具有了很多的弊端,譬如,有人认为它是应试教育的象征,毁了整个中国教育;有报道指出它使有些学生精神失常,甚至选择自杀去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个具有十三亿人口的社会,不能够只有高考这样一个“最公平最合理”的流动机制;如果高考成为“独木桥”,则我们的社会不可能真正过渡到民主公正的彼岸。[作者:邓清波]

  延伸阅读:

  第一,高考是目前最公平的教育制度。它给了每个中国孩子一个平等起飞的支点。这个支点对占大多数的家庭条件一般的孩子更有意义。一般家庭,更不用提贫困家庭的孩子难有创业资本。可大学毕业后的学识(并非某些不怀好意者说的“证”)就是很好的资本,而这个资本的获得比获得其他资本要划算得多。对一个行业的理解、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方式的明了、知识更新方法的掌握,是受用终身的,是别人拿不走的。

  第二,学费贵、大学教育质量不高导致学生质量不高、就业困难等等现象,不是高考制度的错,而是教育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出了问题。

  相关评论:

  新华网评精彩辩论:

  

  正方观点垄断行业工资凭啥是普通职工10倍

  反方观点年薪15万?电力职工比窦娥还冤

  

  正方观点做房奴活该

  反方观点房奴是开发商操控房价造成的

  正方观点想唱就唱,谁也管不着

  反方观点毒害青年应取消

  正方观点“让公务员买得起私车”何错之有

  反方观点“让公务员买得起私车”错误很多

  来源:红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