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民主自治 石桥变化的催化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09:18 法制日报

  走近新农村(2)

  本报记者 蒋德 本报通讯员 沈思新

  3年前,这里是一个连支部大会都开不起来的后进村。

  3年中,这里的三业总产值增加了4倍,农民的收入翻了一番,人均达到6300元。

  现在,这里村风和谐,生产发展,农民安居乐业。

  3年前推行的村民民主自治,使江苏省泰兴市石桥村发生了巨变。

  当时,沉疴在身的石桥村,被开出了建设民主法治示范村的药方。经过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公推直选和由村民海选,石桥村产生了新的党总支和村委会。更重要的是,石桥从此有了体现村民民主自治的章程,有了村民会议制度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实行了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村民也首次有了决策的参与权和知情权、监督权。

  新的村民自治的民主架构,催化着石桥村社会经济生活变化。

  现在的石桥村是在2002年由原石桥和徐黄两个村合并而成的。村合人未合,形合心未合,支部大会都开不了的原因就在于此。可新村“两委会”办的第一件事,就让全村人的心拧到了一起。

  他们办的第一件事是修路:“要想富,先修路”嘛。当时有两条路要修:一条是将村连通334省道的砂石路改造为水泥路,另一条就是连通徐黄和石桥的土路。可村里的钱只能修一条路。怎么办?

  发扬民主。经过村民代表会议的讨论,认为首先解决徐黄群众的出行更重要。

  可能村民代表们也没想到,民主决策催化了两村的和谐。路修好了,两村人也真正成了团结、和谐的一家人。

  要说民主自治给石桥带来最大的变化,还是在经济发展上。

  3年中,石桥村从没有一个工业项目,发展到今天有13家企业的过程,就体现了发扬民主,集中民智,遵从民意的思想。

  石桥村的123名村民代表,曾经创下过63票对60票的纪录。

  这也是村里的第一个工业项目。当时正是京沪高速建设的高峰,工地需要大量的砂石料。而村里刚好建有一个砂石码头。

  码头扩建了,可如何经营却产生了分歧。一部分人认为,现在连国有企业都在改制,这个码头还是搞承包好。一部分人认为,集体经营可以提高集体收入。最后就出现了村民代表大会63票对60票的纪录,结论是由集体经营。

  虽然争论十分激烈,但争论后码头的发展却十分顺利:3年间,共为集体提供了60万的利润,石桥村也掘到了集体经济的第一桶金。

  而这第一桶金为石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现在,全村已形成了以服装、机械、三产为主的产业群,300多名农村妇女进厂当了工人,全村的三业总产值达到了8950万元,集体经济的实力也得到快速发展:固定资产达350万元,每年的集体收入超过100万元。

  以集体经济做后盾,石桥村有了设施齐全的老年活动中心、卫生室和幼儿园,修建了近10公里的柏油路和水泥路,以及水渠、桥梁……他们要清洁河道、清洁路道、清洁田道,整洁村容村貌。他们甚至还要利用村里的一条河,建一个300米长的河滨公园。

  当然,这一切都没有加重农民负担。因为石桥村所有的大事都要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侵犯农民利益的事是过不了关的。

  那么,事事经过村民民主,是不是限制了“两委会”的作用呢?当然不是。村党总支书记叶明生给记者讲了村里盖办公楼的事。

  2004年,村里决定翻建办公楼。当时,村“两委会”打算因陋就简,盖一个两层楼。可村民代表们不同意:厂房出租的势头正好,不如多盖一层,可以租给投资方做办公室,经费问题可以通过精打细算来解决。后来他们根据村民代表的意见,用招标的方式选择施工队伍、材料供应商等,即使购买一只灯泡,也要有村民代表参加意见。结果,不但降低了造价,也提升了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

  而多余的办公室呢?房子刚盖好,就被上海来的投资商租去做写字间了。

  记者感言:还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就决定这篇报道采用“民主自治,石桥变化的催化剂”的题目。因为自打到石桥,耳闻目睹的变化都是推行民主自治带来的:连心路促进了两部分村民的和谐,民主决策推动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广纳民意带来了村容村貌的变化,而民主监督更融洽了干群关系。

  村民民主自治确实成了石桥变化的催化剂。

  中央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而管理民主正是村民自治的精髓。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充分发扬村民民主,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一定可以迸发出来。

  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来就是农民自己的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