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角隧道贯穿“登天梯”(附图)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09:58 每日新报 |
预览青藏铁路 这里没有四季,只有冬天,即使在七八月份隧道内还必须穿棉衣。 全长 4010米的隧道,列车通过只需 2分半,其中凝结了无数铁道官兵的青春和心血。 抵达海拔 3800米关角山6月天白雪皑皑洞内 0℃ 车子由西宁出发,沿青藏线一路驶向天峻县,海拔不断提高,气温也不断降低。 6月天,积雪天,远处的山峦在阳光下依旧是白皑皑的一片。 终于驶入了海拔 3800米以上的关角山。关角藏语为“登天的梯”,它巍然,冷峻,像一个孤傲的守护神,横挡在天俊草原和柴达木盆地之间。它既是通向柴达木盆地的东大门,更是通往拉萨的必经之路。 关角隧道全长 4010米。轨面海拔 3680米,是一期工程的最难点工程。它地质情况复杂,多处断层切割,岩石破碎,地下裂隙水丰富,每昼夜最大涌水量 1万余吨。西宁铁路局曾于 1958年 8月开工,在隧道出口掘进了 1000多米。 1961年因工程计划调整,停工封闭,洞内积水浸泡十余年,隧道地质裂变,千疮百孔,到处塌方。 1974年 3月,铁道兵第十师集结两个营的兵力,在关角山展开会战。隧道复工后,封闭期间的塌方淤积严重进一步恶化了地质条件,洞内积水最深处达 3米多,比重开新隧道还要难。 不但工程进展艰苦,而且洞内严重缺氧,在洞内工作时间长一些,就会感到胸闷无力,甚至昏厥。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 0℃,最低温度为零下 37.5℃。这里没有四季,只有冬天,即使在七八月份隧道内还必须穿棉衣。 通车 28载隧道数次加固4010米通过用时 2分半 经过艰苦施工后,关角隧道终于于 1978年顺利通车。之后由于地质条件恶劣,隧道发生拱墙开裂,轨道变形,经各方面多次研究整治处理措施,把 1000多米整体道床改为钢筋混凝土仰拱,拱顶又打进 2000多根锚杆,克服了山体的巨大压力,完成了隧道加固任务。 4010米。如果火车以 100公里的时速通过,只需要约 2.5分钟。就这短短的 2.5分钟,是多少铁道兵用青春和心血换来的。 我们在关角山寻找着这条历尽铁道兵心血的隧道,一个兵站突然跃入眼中。这就是守候关角隧道的青海省总队某支队综合某中队。在我们为了适应高原反应而缓步慢行低声慢语时,他们却生龙活虎地在场地上踢起了足球。关角隧道就在兵站的后面,隐蔽在群山之中。往隧道内望去,深远幽长,一直延伸到我们看不到的 4010米远的地方。 今年 51岁的郭俊亨老人是当年十师四十七团的老铁道兵,参加过关角隧道建设。转业后留在了天俊县。他又回到关角隧道,看着列车从隧道缓缓驶过。他说,当年在这里修隧道的铁道兵,很多也不过 20岁左右,和守候在这里的四中队的小兵们一样年轻,一样远离家乡和亲人。不过,当时的情景要比现在艰难得多。 中队小兵一年回家一趟接替老兵守候咽喉隧道 “当时没有现在的先进工具,最好的就是柴油发动机了。打冻土很冷,很多时候要一锹一锹地挖。这么长的隧道能最终打通不容易啊。” “除了工程艰苦,生活也很艰难。没有高压锅,饭都是夹生的。没有新鲜蔬菜,只有罐头和干菜。平时很想家,又没有电话,只能写信,可是一封信要几个月才能寄到家。我们当时作风硬,纪律严,条件再艰苦,也没有人当逃兵。” 兵站门前的公路对面,有一片残破不堪的土坯墙。早已没有了屋顶,在常年的日晒雨淋下坍塌斑驳。有的墙壁上还留有小黑板,早已发白磨损。山坡上还有一些荒凉的土窑洞。老郭说,这里就是他们当年住过的地方。刚开始的时候是睡帐篷,后来被大风都吹走了,于是就盖了这些土坯房。 中队的小兵们接替着老一辈守候着这条青藏线上的咽喉隧道。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在这里很想你们,请你们不要担心我,我会做好本职工作。”“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在这里一切都好,一点也不感到孤独,孩儿已经长大了,希望你们不要担心我。祝你们健康长寿。” 一个当了 9年兵的 25岁新疆小伙子告诉记者,自己每年只能回一次家,很想念家人,有的时候也会觉得孤独,不过,他还是喜欢守在这里。 新报格尔木电记者张奕姿摄影记者王健新报格尔木数码传真 责任编辑:孙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