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开门“变脸”也是保护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11:02 四川新闻网

  被誉为“流动活文物”的川剧“变脸”绝技,最近“脸色”有点阴晴不定:刚刚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就传出被人廉价泄密到国外的消息,有人还公开表演“粗制滥造”的“变脸”。

  “变脸”绝技的遭遇,在中国首度设立文化遗产日之际,引起广泛关注:开门推广和秘密传授,哪种办法能让这类“流动活文物”更有生命力?

  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的诗歌、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等都面临封闭保护还是主动推广的选择。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像陇东的皮影,建国初期可演100多个剧目,到今天,最好的艺人也只能演20个剧目;在上海,南汇锣鼓书、青浦田山歌和松江顾绣技艺的传人,也大多年迈体弱。要保护这些蕴含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的遗产,确实得“跟每一分钟赛跑”。

  如何保护,答案其实很明了。按原有传授方式,路只会越走越窄,推广是更好的保护。但真要打开山门,让更多人接触它、学习它,也很不容易。传授“流动活文物”不可避免会有“门户之见”,有的还属于家传秘诀,公开披露就更难。像“变脸”这样的绝技,以前就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门规,前些年又有人提出,要将“变脸”作为“专利”来保护,等等,总之就是不能轻易外传。

  但事实证明,对“流动活文物”最好的保护,恰恰在于尽快打开山门,摒弃门户之见。

  拿“变脸”来说,有人认为,一旦没有了“神秘感”,它就将失去其艺术魅力。事情真会发展到这一步吗?“变脸”只是川剧艺术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是应剧情发展需要而在某个环节中突然出现的,进而引发观众兴奋。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压轴的曲子始终是“蓝色多瑙河”、“拉德茨基进行曲”,但没有人会觉得“失去了魅力”,观众都很期待这两支曲子到来的那一刻。

  退一步来说,即使外国人学会了“变脸”,也不会影响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存与价值。这几年,电视上不断播出外国人表演京剧的镜头,虽然他们唱得不一定“字正腔圆”,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京剧作为国粹的形象,反而催生了更多“洋票友”。假如各国的戏剧爱好者因倾慕于“变脸”的奇幻而对中国戏剧产生浓厚兴趣,进而对中国有更多了解,对川剧“变脸”或中国戏剧发展来说,岂不都是好事?

  打开山门,走向公众,是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选择。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这些起源于农业文明架构下的文化形态和遗产,不得不经受市场的冲击和挑战,如果“流动活文物”没人学、没人看,也不让想学的人好好学,它离消亡也就不远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人、与生活、与时代密切相关。文化遗产离开了人民的生活,也就离开了生命源泉。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只有将它们融入现代生活、牢牢吸引人们视线,方能世代传承。(刘光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