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改革,不同寻常的三个“十四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14:02 浙江在线

  几乎每一次关于“改革”的热议,都是在重要的历史关口。

  “要不要改革”、“要什么样的改革”,最近人民日报刊发的钟轩理《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一文,对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广为关注的问题,做了回答。历史与现实两个视角的论述,阐述了胡锦涛同志关于改革的重要论断,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普遍关切。

  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重要时刻,在十一五开局之年的新的起点,关于改革的这些论述,实际上,是在确立下一步中国改革的历史方向。

  梳理新时期“改革”的历史脉络,我们看到两个不同寻常的14年——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14年。这14年的鲜明特征,是改革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性突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实现全党全国人民工作重心的转移;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打破了旧的体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城市企业改革放权松绑;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14个沿海城市;从容应对苏联东欧剧变,提出坚持社会主义改革路线100年不动摇。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人用“姓社姓资”的问题阻遏改革,中国的现代化走到了十字路口。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不争论”的方式回应了对改革的诘难,重新启动了改革进程,中国巨轮破浪前行。

  从1992年至今,又是一个14年。这14年,以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在国际共运史上,破天荒第一次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我们的国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框架,重构市场主体,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改革的不断推进,也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矛盾开始暴露,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一时关于改革的争论声起。

  两个14年,虽然改革的重点、任务和形式,甚至矛盾都在变化,但改革的连续性在增强、改革的重要性在增大。正因为有了这两个14年的积累,有了28年的改革开放成果,对于13亿中国人而言,“要不要改革”的提问,才会成为一种不容置疑的现实回答——中华大地的沧桑巨变,雄辩有力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重大选择。每一个稍有阅历的中国人都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中去感受。

  两个14年,也用亿万人们的艰难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仍是一个崭新课题,许多规律性的东西我们还不熟悉。市场经济的规律性要求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间的磨合融洽,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需要认真总结经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说到底是要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要什么样的改革”的争论。

  从2006年算起,再有一个14年,就是2020年。这又是一个重要的14年,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

  党中央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设定在这个时期。而这个时期,是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叠加,也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和“十一五”开局的重合。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面对利益调整带来的各种矛盾,面对林林总总关于改革的反思和争论,提出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强调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求改革兼顾“各方面利益”和“各方面关切”,“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提出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改革观”。这样的改革认识,要求我们的改革,更加兼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更广泛地具备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更大程度地体现公平和正义、更多地注重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它让我们看到,今天的改革,已经与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靠着一股子气和劲“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大不相同了。

  新的历史关口,关于改革的这些论述会如何推进改革、引导改革、深化改革?新一轮的改革,是否能再次凝聚民心、激发民智、造福于民?

  这个历史的悬念,摆放在今日中国大地上。


作者: 苏 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