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校中校”能否化解义务教育不公之“痛”?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16:59 新华网 |
新华网天津6月9日电(“新华视点”记者周润健、张涛、张建新)又到学校招生时。 就在家长们“各显神通”,绞尽脑汁试图把自己的孩子“塞”进最好的学校时,天津市政府的一纸通知引起舆论哗然:所有改制小学和不符合独立事业法人、独立校园校舍、独立财务管理、独立教育教学规范要求的改制初中、高中全部停止招生。据悉,其他省市也陆续出台了类似的政策。 备受诟病的“校中校”将消失,有人击掌欢呼,有人怀疑担忧。 ●有人欢喜有人忧 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基础教育主要由政府办学,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实行“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办学。后来这些“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学校统称为“改制学校”,俗称为“校中校”。由于这些改制学校多是依托重点校、名校办起来的,因而最受家长“追捧”。 天津出台新规定后,今年小学招生延迟到7月。记者在几所最红火的改制小学看到,校内外比较冷清。一位老师说,往年这时正是招生时,由于择校报名时需要考试,孩子来考试时家长跟在后面,热闹极了。今年规定一律在片内公办小学就近入学,这种热闹景象已不会再有了。 对于停止改制学校招生的措施,一些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的专家和教育工作者一致叫好;而众多的学生家长则心态复杂,表现迥异。 新规定要求改制学校逐步退回公办,使户口就在改制学校片内的家长最为高兴。“取消‘校中校’,既减轻了家长负担又体现了教育公平,是利民的大好事。”在供电公司工作的冯英告诉记者,她的孩子今年上小学,要是想上一个好学校,在以往这时肯定是要找人托关系的。实行按所在地户口就近入学,她就不用做这既花钱又麻烦的事了。 而在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地方,不少学生家长却反应强烈。“我住的地区那所薄弱校由于招不到学生都快撤消了,今年规定就近入学,我的孩子上这样的学校怎么能接受到好的教育?”在一家市级机关工作的李福君,从年初就开始找“关系”,为今年上小学的孩子“择校”,眼看快办妥了,却传来了停止招生的消息。李福君感到不平,她说,取消“校中校”,无疑会掐断不少孩子上好学校的机会,在小学阶段就比别的孩子起跑点低,以后何谈竞争? ●变味的“校中校” 在办学体制改革试点过程中,一些基础好、教育资源丰富的公办重点初中、小学,纷纷借改制之名实行“一校两制”:本部接收就近入学的学生,分校则借“民办”这块牌子收取高额择校费。“名校办民校”现象在全国已是普遍存在。 就近免试入学,本是国家实行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但近年来,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学校之间存在明显差距,“择校”便成了很多学生和家长的无奈选择。 “对待改制学校的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实事求是地分析。”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康万栋教授说:“这些年改制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利用社会资金促进了教育发展,弥补了政府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缺陷,对教育的发展是有一定贡献的。” 康万栋认为,包括天津在内的全国一些省市此次对“校中校”说“不”,缘于人们对“校中校”“变味”的强烈不满。义务教育非均衡化导致的教育不公现象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品质和声誉。 一些学校老师告诉记者,因为容许改制学校收费,不少公办学校不断扩大其“校中校”的办学规模,把优质教育资源向“校中校”倾斜,其本部班级规模不断缩小。在天津,有的区改制初中占了7成,有的甚至达到9成。有些初中校本部一个年级仅保留一个班级,名义上学生可以就近入学,实际上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家长只能为孩子选择收费的改制学校。 由于重点校、名校办的改制学校拥有优质教育资源,不按地域择优招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强化了家长的择校心态。失衡的供需关系导致的结果是:有钱的交钱,有“关系”的走后门,普通群众“望名校兴叹”。在天津市,一张相关领导和教育部门开出的上名校“条子”,在市面上少则数千元,多则上万元。 一位家长痛心地说,“校中校”已经成了腐败的温床、权力寻租的滋生地、身份的代名词。一位母亲愤愤地说:“上小学竟要初试、复试,其实全是幌子,实际上就是让没有门路家庭的孩子上不了好学校!” “名校办民校最大弊端在于影响了教育的公平。”天津市社科院教授陈柳钦认为,“校中校”已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道理很简单,没钱的读不起高价校心理不平衡,交了钱的嫌收费高不服气,一旦超出心理承受极限,人们就会把牢骚和不满指向政府。 ●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是当务之急 “义务教育的特点是强制性和免费性,改制校回归公办是政府责任的归位。”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敏勤说,而以前在义务教育问题上,我们有意或无意淡化、弱化了政府的责任。 然而,现实的状况却令王敏勤担心。这些年,由于忽视公办学校的建设,改制学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扩大了义务教育资源的“贫富差距”。在天津市一些郊区县,全县的在岗特级教师加一起也才只有两三人,而市内有的重点校就有十几个特级教师。一位普通小学校长向记者诉苦道,以前由于择校的原因,他们每年只能招两个班。由于资金欠缺,学校近年已经欠暖气费十多万元,所以只能将部分校舍出租。 对此,王敏勤说:“如果不能尽快解决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问题,就会出现以一种不公平取代另一种不公平现象。老百姓仍会不满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片内没有好学校的家长偷偷地将户口迁到名校较多的和平区、南开区和河西区,有的还在这几个区买了房。河西区教育局小教科科长谢丽津说,新政策出台后,他们差不多每隔十几秒就能接到家长的问询电话,多是表达孩子能去哪所学校上学的担忧。 康万栋说,义务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就是要实现起点上的教育公平,进而推动社会公平。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资源差距,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最终实现“无差别教育”。 不少的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建议,充分借鉴国外一些好的做法,如不论城乡,都按照统一标准建设学校,实施校长、师资流动制度,实行领导干部和教师的轮换、交流制度,鼓励好的和比较好的学校帮助和支持薄弱学校等等。 天津市河西区已提出设想,以改制学校为中心把全区划分为五个联合学区,实施“教育发展联合学区”办法,让优质学校资源辐射周边学校,实行校际之间的帮扶。在谈到这一设想时,谢丽津说:“必须尽快对教育资源进行调整、充实,逐步实现均衡化。目前还做不到让所有家长满意,但是这第一步必须迈出去,越早越好!”(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