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我看评“三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18:00 光明网
李树杰

  据报道,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日前组织有关方面召开听证会后宣布,从今年9月1日起该区所有小学全面取消“三好生”评选。这恐怕是国内第一个敢于对评“三好”说不的学校。我要为青羊区教育局的这种作法叫一声好。

  评“三好学生”,作为我们传统教育体制中的一项重要规则,沿袭了半个多世纪。应该承认,“评三好学生”对推动传统教育的发展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了一些作用,但

在坚持“以人为本”,以及充分尊重孩子个性、强化素质教育的今天,“评三好学生”逐渐凸现出了它不合时宜的一面。

  当年,毛泽东他老人家提出了“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为了响应这种观点,各级学校纷纷开展评选“三好学生”的活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评选“三好”也是一种政治产物,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当时的评“三好”,将“德”完全政治化、绝对化。学校首先强调的是“又红又专”,或“根红苗正”。“劳动好”往往也代表“学习好”。因此,劳动好、家庭出身好的孩子,多被评为“三好学生”。而家庭出身不好,比如是富农、地主的孩子,学习再好,劳动再能吃苦,身体再棒,也与“三好学生”无缘。这样的“评三好”其实从一开始就是不公正,也是不公平的。它将孩子按政治出身分成了三六九等。

  到了现在,评“三好”几乎又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各学校的“三好学生”往往是清一色的学习尖子。“智”在强化,而“德”在弱化。一俊遮百丑,只要学习成绩好,只要听老师的话,就什么都好。而这样单纯学习成绩好“三好学生”很可能是在公车上不让座,回到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油瓶倒了懒得弯腰去扶”的主儿。这样评下去,班里总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蝉联”,失去了激发大多数孩子积极向上的意义。而且,它像一种标签,将孩子们分成了三六九等、先进落后,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尖式的小集体。对这个金字塔尖式的小集体,学校和老师呵护有加、精心培养,而对其它孩子则放任自流,顺其自然。这其实也是一种新的不公正和不公平。

  仔细琢磨,这“三好学生”的“三好”,其标准本身恐怕也许就不那么科学或难以考量。比如,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德”到底如何才能称得上好?尊敬老师,遵守公德,上课听讲,不迟到早退,按时完成作业,我觉得就应算好。见义勇力、助人为乐,当然算好。但那样的事毕竟不会让每一个孩子碰上,即使碰上,也要以孩子自身安全为主。倘若偶尔与老师抬一句杠、迟到一次、没有完成作业,也不能就以此说这孩子品德不好。比如,对一个孩子来说,“智”如何才能称得上好?难道就是考试分数高,门门100分或120分才算好。那些具有独立思考精神和探索创造才能的孩子,考的分数不一定高,但也不能说人家“智”不好吧。比如,对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才称得上是“体”好?现在的孩子营养跟上了,但多数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挑担。所谓的好也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跑完一千米,引体向上、俯卧撑能完成多少个。其实,劳动才是检验身体好坏的重要标准,但现在的孩子还有劳动课么?

  实事求是地说,我是最反对将孩子分成所谓“好孩子”和“坏孩子”的。不管采取什么貌似合理或合法的理由方式。比如,一些被学校或老师贴上“坏孩子”标签的孩子,天性往往并不坏。开始他们只不过是比较有个性,不那么顺从大人,调皮、好动,然后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打击、家长的责骂、其他孩子与家长的“另眼相看”,渐渐地就戴上了“坏孩子”的帽子。再加上如“评三好学生”等各类社会评价的导向,结果往往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愈受打击愈逆反,愈逆反愈被看作“坏孩子”。正如中国青年报一篇文章所说的:一个教育体系,不能容纳个性、不能帮助后进,反而刻意孤立、抛弃,这是教育的失败和羞耻。

  让我们扪心自问,在当前的孩子中间,真正能达到大人们所希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既品德高尚、学习优秀,又体格健壮这样完美标准的孩子又有多少。恐怕百里挑一、千里挑一。孩子毕竟是孩子,它在成长中,许多东西尚未定型,注定是不完美的。特别像品德这样的东西,恐怕是一生中都不能确定的。

  然而,更让我们不平的还是我们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所谓“三好学生升学加分”政策。既然孩子已是“三好学生”了,学习本来就好,为什么还要加分,来进一步拉大他与其它孩子成绩?这符合社会公平原则么。另外,据说因为能“加分”还使得“评三好学生”渗进了太多的“猫腻”。不少家长为给子女弄个“三好”指标,不择手段“跑名额”、不惜代价拉关系。果如此,就更应取消这早已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的“评三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