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别样“三夏”看龙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0日09:20 淄博新闻网

  本报记者 杜燕侠 陈秀云 特约通讯员 李军时令匆匆催人紧,又到“三夏”农忙时。

  这是芒种的前一天,一大早,我们便驱车前往周村区南部山村龙泉。

  9点多的山区还不是很热,一路南行,不时可见尚未收割的大片麦田。有风吹过,麦浪翻滚,麦香浓郁,一派丰收的景象。

  进村的路是一条宽阔整齐的柏油路,虽然路边已晒满了已打下来的麦子,但却并不显乱,因为周围收拾得干干净净,见不到一般农村中夏收时节常见的尘土飞扬、麦壳麦秸落满各处的场景,加之没有想象中的那种田间地头、人来车往的热闹场面,麦收时节的龙泉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竟是少有的轻松和静谧。

  见到村委胡主任时,我们得知,龙泉早在四五天前就已开始麦收了。

  “咱这里是南部山区,麦子熟得早。不过,就是早来几天,想体验也没活儿让你们干啊。现在农村都实行机械化作业了,雇来一台收割机,人往地头一站,一会儿的工夫打下的麦子就给你送到场院了,再不用像过去那样全家出动,低头挥镰,大太阳底下汗流浃背了。”从胡主任嘴里,我们了解到,龙泉早在几年前就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种植业,村前村后都种上了适宜的经济林木,全村的麦田加起来也只有600多亩。夏收时,一台收割机、五六天时间,很轻松地就把全村的麦子都收完了。因此,对大多数的龙泉人来说,如今的“三夏”再也不是什么“大忙季节”了。村委也只是检查检查卫生,搞好服务就可以了。唯一能忙些的,可能只有收割专业户胡坤业了。

  在一片正收割的地里,我们见到了胡坤业和他的那台大型的常柴收割机。

  “怎么样,还要忙多长时间啊?”也就这一两天吧,村里的收割就全结束了。然后,就该往北走,去潍坊那边了。”自从5年前买上这台机器之后,老胡就成了村里的收割专业户。夏收时节,他不光把村里那几百亩麦子的收割全包了,还雇了两个人跨区作业,前后要忙上近一个月的时间。

  “那可够你累的啊!”“累是累点,可这一季下来怎么也能收入个四五万的,再加上平常打打工,侍弄侍弄自己那片经济林,咱也知足了。”当听说像老胡这样的收入在村里也就是个中等水平时,我们不禁有些吃惊了。胡主任却对我们的反应不以为然:“这有什么?!其实,现在咱农村早就跟以前不一样了,没有多少人单纯靠种地为生了。村里有自己的企业,年轻人都在企业工作,月工资千余元。

  虽然还有口粮地,也就图个自己种出来的庄稼吃着放心,也有很多人把地都交给别人种了。”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这几年,村里不光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抓工业,办起了几家企业,70%以上的劳动力都进了工厂。因为政策好,龙泉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村里统一规划了村庄建设,修了柏油路、建了小广场,辟出了绿化带,村民们都搬进了楼房,用上了免费的自来水……“咱农民现在活得也像城里人了!”胡主任的话里,满是掩饰不住的自豪。

  放眼望去,从绿化带到速生杨林,再到这一片那一片的桃园、冬枣园、石榴园,龙泉的“三夏”添了许多别样的景致,生机无限,哪里还有一点想象中的山村模样呢?记者感言一样的农村,不一样的“三夏”,这是记者在龙泉体验过程中的最大感受。金黄的麦子、满眼的绿色和村民红红火火的好日子,构成了山村生活的“三原色”,绘就了一幅和谐美好的新农村画卷。这样的龙泉,如果不是走下去体验,你永远不可能有真切的体会。

  村新夏不忙。地还是过去那些地,但种地的人却越来越少,年轻一代的农民走进了工厂;打工挣钱可以买粮,自己种点儿只为吃得放心;村民都住进了楼房,山村建起了厂房,农民收入越来越高……惠农政策给山村带来的巨变,让人刮目相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